近期,一组流传于网络的照片引发广泛关注,常规排水量1.9万吨的071型综合登陆舰“祁连山”号(舷号985),在B炮位安装了一门舰载高能激光武器。这一发现让它成为继“四明山”舰(舷号986)之后,中国海军第二艘搭载海基激光武器的同型两栖舰船。两款舰船搭载的激光武器在构型上呈现明显差异,背后的技术演进逻辑虽尚未完全公开,但毫无疑问,激光武器的列装已为071型综合登陆舰的防空反导能力带来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中国海军在新型防御装备领域的探索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

舰载激光武器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海军追捧的焦点,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技术原理与作战优势。通过发射高能强激光辐照目标,利用短时间内的能量叠加与累积实现精准毁伤,这种作战模式使其相比常规武器具备诸多不可替代的特点。
精度高、转火速度快的特性让舰载激光炮能高效应对高速小型目标,杀伤可控、保障简便的优势降低了实战应用门槛,而作战成本低、理论上无限载弹量以及强抗干扰能力,更是弥补了传统防空反导系统的诸多短板。在现代海战环境日趋复杂、各类低空慢速目标与精确制导武器威胁加剧的背景下,舰载激光武器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外界普遍推测,“祁连山”舰与“四明山”舰搭载的激光武器,正是此前在“9.3”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的 LY-1型高能激光炮。这款武器的外观设计极具辨识度,品字形镜面搭配大型白色筒状主体,深蓝色反射镜面构成核心作战单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LY-1的一体化设计理念,激光器与火控传感器有机融合,以转塔形式实现灵活部署,配套的8×8设备车内置完整的供电、散热与伺服系统,为其从陆基向海基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大直径反射镜面的设计,暗示着其功率绝非数十千瓦级别的试验性装备,这也赋予了它多样化的作战能力,反小艇、反无人机、防空反导等任务均在其作战范畴之内,其中防空反导与反无人机作战更是现代海战中的核心需求。

在反无人机作战领域,LY-1型激光炮的覆盖范围相当全面,从高空战略型无人机到中低空战术无人机,再到近末端极具威胁的无人机蜂群,都能形成有效抗击。而在防空反导方面,它更是实现了多场景覆盖,中段反导、近末端反导以及应对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等高强度任务均可胜任,即便是各类常规炮弹与作战飞机,也能实现有效拦截。相较于反无人机作战的明确需求,舰载激光武器在海上防空反导领域的应用更具战略意义,这是由现代海战的作战环境、主要威胁对象、攻击方式以及装备发展趋势共同决定的,也是各国海军研发舰载激光武器的核心出发点。

回顾2024年,“四明山”舰在B炮位加装舰载激光武器的消息曾引发外媒广泛关注。这套安装在舰首76毫米舰炮正后方的装备,不使用时由圆顶状舱盖保护,这也是中国海军首次被外媒观察到在现役舰艇上试验此类装备。不过当时外界对其任务用途的认知较为局限,普遍认为仅用于应对小型自杀式无人机、侦察无人机及巡飞弹的袭扰。
直到LY-1型高能激光武器公开亮相,结合央视解说词中“具备精准毁伤、持续打击的突出优势,可与其他防空武器系统协同作战,提升综合防御能力”的表述,外界才逐渐意识到,这款武器的作战定位远不止反无人机,协同防空反导、提升舰艇编队体系防御能力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此次“祁连山”舰搭载的高能激光武器,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于整流罩(部分观点认为是保护罩)的设计,从“四明山”舰的圆顶状改为方形。军迷们形象地将前者称为“蒙古包”,后者称作“集装箱”,这种构型差异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一种观点认为,两款装备分别代表验证型与生产型,标志着技术从试验阶段向成熟应用阶段的过渡;另一种看法则指出,这是激光武器在实际运用中持续优化改进的体现,构型变化是技术迭代的自然结果。无论哪种猜测,都指向一个明确的事实:中国海军在舰载激光武器领域的探索正处于快速推进、不断完善的阶段。

在笔者看来,LY-1型舰载高能激光武器的亮相与列装,不仅让此前在单舰防御能力上饱受争议的071型综合登陆舰实现了战力升级,更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激光武器时代。这种新型装备的快速迭代与实战化应用,背后是中国在高能激光、船舶电力、火控系统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突破,中国海军已经迈入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