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到站:交通大学。”——
中国 “魔都”,东海之滨,寸土寸金的徐家汇一线,随着熟悉的报站声起,从10号线或11号线走出地铁站,不过几步路,你就能来到一所位列我国“五所top3”大学之一的名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与东方明珠、环球中心合影。
摄影/张伟
这所刚刚迎来128岁生日的老牌名校,上可研究“东风快递”,下可探索万米深海,57名院士所代表的科研实力沟通世界,走到脚痛的广阔校区“交通”上海滩。虽然名为“交通”大学,却阐释了这个日常词汇的无限可能——“天地交而万物通”!
上海交通大学各校区分布示意图。
制图/刘耕硕
01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核潜艇…上交如何影响全中国?校史可溯源自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历史甚至比北大还要早2年的老牌理工名校。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凯旋门”。
摄影/于佳源
从创立伊始的南洋公学时代,她就以最早的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完整教育体系,开时代之先;18个双一流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是她引以为傲的学术积淀;放眼社会,更有诸多校友投身于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新领域,拉近了我们每一个人与时代的距离。
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雕像
摄影/于佳源
要说起上交影响中国的缩影,莫过于诸校区一处处以院士为名的“打卡点”了——
闵行校区里,有一面高墙上排列着上海交大院士的画像,时不时就能看到院士本人来找到自己的照片打卡留念。这面墙,每隔几年就会根据两院院士的增长速度(仅2023年就新增两院院士4人)不断升级。至于以钱学森、李政道等科研名家冠名的大楼,更是随处可见。
上海交大,李政道图书馆。
摄影/徐畅宇
若放眼百年校史,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更是有200余位交大校友。一位位院士背后,是上海交大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沿的科研实力,更让其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拿下一个个“第一”,带来了“大国崛起”的不竭动力源泉。
上海交通大学创造的“中国第一”(部分)。
制图/鱼一条
而若是步入社会,在那些深切改变人们衣食住行、日常娱乐的现代企业之后,你同样也能看到诸多上交人的身影。
有道是——张旭豪嫌弃上交食堂太难吃、走出校园太麻烦,就创办“饿了么”。蔡浩宇嫌弃上交夜生活太贫乏、卷王太多,就与两位校友联合,创办了米哈游开始“x神启动”;季琦与沈南鹏不想每次进城都早早赶车回校,就分别创办了华住会与携程、如家;曾毓群嫌弃校园经常施工停电,就创办了宁德时代……
虽然是段子,但却能看出上交校友们始终在彰显着校名里“交通”二字的真谛——令万物通达于时代。
上海交大不断深耕前沿科技。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形象宣传片《不负时代》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而言,“上交”两字更是影响深远——譬如, 1987年,教育部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办公室”,如今,每年报名参加这项考试的人数多达2000万人次;2003年,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首个综合性大学世界排名,堪称一部“世界高校点将录”,令国内外大学纷纷为排名折腰。
若是回到上交本身,作为中国交通类院校的领军学校,她立足时代,传承百年的沿革,本身就映照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激情岁月。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内景。
摄影/邱菲尔
02上海交大,藏着中国交通大学宇宙!中国五大交通名校,分别位于上海、西安、北京、成都、新竹,虽相隔千里,校园里却都有一块形制相似的“饮水思源碑”。上交与西交的生日,更是在同一天。这一众“交通大学”的传奇,要从最早的一所“交大“开始说起。
1896年,盛宣怀秉持实业救国之心,在上海徐家汇一带创办了“南洋公学”。几年内,又有两所新式学堂唐山铁路学堂与北平交通传习所,分别在山海关(后转到唐山)和北京创立。
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航拍。
图/视觉中国
东海之隅、桑干河畔、榆关脚下,这三所分别研究轮船、铁路、电报的学校,正是当时人们眼中“交通”一词的三种模式。于是,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组织三校合并,取名为“交通大学”,其校庆日定在4月8日,一说便是取自“四通八达”之意。
这一举措,带来了一个未来全中国最大最广的学校系统,而如今坐落于上海核心地段徐家汇附近的上交徐汇校区,正是盛宣怀于1896年创办南洋公学的传奇伊始之地,堪称全国诸多交通大学的“祖庭”。
步入徐汇校区,你可以看到从起初文艺复兴风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巴洛克风格的老图书馆,再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工程馆和折衷古典主义的体育馆和总办公厅——这些紧跟时代潮流的西洋式建筑,便昭示着交大自创办之初就立志要“比肩欧美一流大学”的宏远。
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老图书馆。
摄影/尹泰平
很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交大就得到了“东方麻省理工”这一美称,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可以免除考试直接进入美国多所顶尖高校就读。当时的交大校庆,都能办得如同工业展览会般热闹,已然初具“硬核特色”。
交大学子有多“硬核”?最有名的,莫过于那场1947年5月,沪、唐、平三校因国民党当局剥夺“交通大学”名称,开展罢课请愿的“护校运动”。在土木系张公纬的指挥下,交大学子将自行筹集的火车头和车皮组装为一整列火车——“交大万岁号”,由机械系同学驾驶从上海开向南京。这下旧上海军警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拆除前方铁轨阻挠火车,不料土木系同学直接拆掉后方的铁轨铺在前方,让这列火车轮转前行……
其后,交大学子的护校诉求得以达成,学生领袖张公纬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却在电机系江泽民的掩护下转移到解放区并改名余力,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煤炭专家。
上海交大饮水思源碑。
摄影/张伟
如此上交学子传奇,真是将学校“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演绎到极致。
新中国成立以后,沪、唐、平三校再次解体,但都保留了“交通大学”的名号。1952年院系改革,沪校转为纯工学院校,并开始筹划西迁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1956年暑假,数千名学生、教职工和家属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这趟列车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为西安这座古都带来了“在长安学理工”的无限潜力,也以一段“西迁精神”让上交、西交两校血脉相连。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制图/鱼一条
1959年7月,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此后数十年间,上交又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 随着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终于补齐了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一块拼图。
以上交为首的各个“交通系”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同样突飞猛进,以沪校、唐校、平校为三脉源流,在上海、西安、北京、成都、新竹五座城市开辟出五大支系,可以称之为“三山五岳”,五座“饮水思源碑”,正代表着一段蹇续百年的家国情怀。
03交通大学?不,是“脚痛”大学!尽管交通大学站旁边的上交徐汇校区,代表了上交百余年的悠远历史。然而在大多数上交学子眼中,这里却距离自己认知中的母校足有20公里距离。上交的主体,还是那遥远南方,人称“闵大荒”与“东川路男子职业技术学院” (本世纪初男女比例是7:1,现在约2:1)的闵行校区。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航拍。
图/图虫·创意,摄影/谢伟明
校园面积多达5000亩的闵行校区,足有4.5个故宫大小,一度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校区。如此庞大的校园面积,也为上交赢得了“脚痛大学”的名号。需要频繁往来于校园东西之间的学生们,纷纷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整个交大闵行校区就成了一座自行车的王国。
课间时分,上万辆自行车穿梭于道路网中、颠簸于减速带上;课堂时分,这些自行车又在六座主教学楼前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迷宫围城。这六座主教学楼的名字,可谓是让人过目不忘——上院、中院、下院、东上院、东中院、东下院,真切反映了上交作为理工类院校的严谨面貌。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教学楼。
摄影/徐畅宇
校区的东大门采用中式古典结构,雅号“紫气东来门”,俗称“庙门”;东南门采用西式古典结构,雅号“凯旋门”;西南门采用现代设计,像一只人字拖,俗称“拖鞋门”,它距离生活区最近,是学生最常使用的校门;此外,还有北面一字排开的北一门、北二门、北三门,尚在等待着自己的“学名“。
这座“自行车王国“看似整体,却被沪金高速贯穿而过,使得东西两片校园只有四条桥洞可以通行。去年底,交大对“地洞”们进行封闭改造,期间,校园被戏称做”分裂为了凹区和凸区”。这样的交通改造不在少数,让“交通大学总在搞交通”成为同学们无奈的自嘲。
上海交通大学桥洞与樱花。
摄影/郭游
虽然上课不便,上交却是全国所有高校中晚课结束时间最早的学校之一,按照课表20:20就能下课(极少数实验课会更晚),许多老师还会主动提出用课间连上换取20:00下课。当然了,早下课的同学们并不会去享受“在江浙沪不存在的夜生活”,而是一头扎进图书馆,卷到闭馆为止。
不过,偏居“闵大荒”的上交学子,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生活。在四月樱花季之后“心有猛虎,细嗅石楠”,在东转参加“百团大战”,在新图一本作业写到闭馆,去南体来一场振奋人心的夜跑,在拖鞋门下约见去聚餐……正是一名名上交人的生活记忆。
刚刚举办的上海交大音乐节。
摄影/邓鈃中
而最能代表上交生活记忆的符号,则是一项年代悠久的学生运动,赛艇。
水可载舟,亦可赛艇。作为一所坐落于黄浦江上游的“上游985”,上交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赛艇队。成立于2001年的上交赛艇队已多次在国内国际赛艇竞赛中斩获冠军,与牛津、剑桥等世界老牌赛艇强校也谈笑风生、不落下风。毕竟,船舶专业正是上交的看家本领、立校根基,不仅要会造船,还要会操船,甚至连修船都略通一二,交大的金工实习课程一度是全校必修,连经管专业都要学。
上交赛艇课。
摄影/姚颉
一艘船,也正游出了上交百余年前的那个重要起点。当时的交大,以铁道、轮船、电报等“交通”领航于时代,一百年后的上交,做的是跨越空间与时间、虚拟与现实的万物联动。“交通”的内涵在随着时代而改变,交大学子追随一位老学长提出的“思源致远”理念,从而实现“天地交而万物通”的愿望,却从未改变!
思源湖边练琴的学生。
摄影/王山木
文丨车右花盾、飞天逸面
文字编辑 | 后果
图片编辑 | =G
首图丨丁佳源
封图 | 徐畅宇
特别致谢
上海交通大学SJTUPA摄影协会
上海交通大学SJTUPA摄影协会会长 | 张扬
摄影师 | 傅鼎
摄影师 | 徐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