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事·人物记·23·英喜哥(上) 我们尊称“姨奶奶”的我奶奶的一个姐,嫁到了“十八泡”之一的阎家泡(今滦南县倴城镇北营村)一个姓王的人家儿。 老王家是富裕人家儿,在清末的时候儿,供姨奶奶的公公进过学。我父亲曾听老人讲老李家进士“二老太爷”的文章。老人说:“你别怪人家能考上,人家那文章跟咱们做的真不一样儿!你比如夸一样儿东西,人家开头儿先说这东西哪儿不好,完了再说哪儿好哪儿好。咱们呢,一上来就说好,说到末尾,收不了尾咧——你头里都把东西夸儿天上去咧,最后还咋夸?”“人家那文章做得就是好!”可惜老人考来考去最后只考了个秀才,没考上举人、进士这样儿“像样儿的功名”。 老人是位善人。有一天天蒙蒙儿亮,上倴城赶集,走到牛东庄儿庄北儿大桥上,捡着一个紫皮儿包袱,拎了拎挺沉,打开一看,装着满满儿一包袱洋钱。 老人心里琢磨,这必是有人上集办事儿使的,马虎大意丢在了桥上,要不哪没事儿沉沉儿地背这么些钱?老人集也不去赶了,坐在桥边儿等着。 不一会儿,一个人急里麻慌地来到桥上,看见老人坐在那儿,话都说不利索地问:“你老在这歇着嗫?没看见哪在桥上捡个包袱哇?” 老人答:“嗯,岁数儿大咧,走疙瘩道儿就使得慌,歇会儿。咋的咧?丢儿啥咧?” “唉呀,你说这事儿办的!大早下的惦着上倴城办事儿,包儿一包袱钱,骑着驴拴儿鞍子后头咧,哪知道丢儿半道儿上咧!这钱要是丢溜,一家子的日子就得别过咧呀!这可咋整!”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 老人一看,欠身儿拿出包袱,问来人:“嗯,我还真在桥上捡儿个小包儿,你看看是你的呀?” 那人一看包袱,赶紧抢在手里,再打开包袱,看看里头的洋钱,“扑通”就给老人跪下了,哭着给老人磕头:“你老这可是救儿我一命,救了我们一家子的命啊!忒谢谢你老哇!” 老人扶起来人,也没说给他己个儿姓啥叫啥、是哪儿的人,就说了句“中咧,钱找着就中咧,你快办事儿去吧,我也得赶集去咧。往后装个钱啥的加小心,银子钱儿上没小事儿啊!” 就这样儿做着人、做着事儿,王家的家业一直没败,到了我姨奶奶这辈儿,有百十亩地。但姨奶奶跟我奶奶一个性格儿,老实懦弱,大话都说不出一声儿,姨奶奶的丈夫、我们“姨姥爷”也老实,姨奶奶的儿子、我们的“表大大”从小儿念书,下学以后在外庄儿教书,地就由姨奶奶的儿子媳妇儿、我们的“大妈”经管。大妈大个儿、大脚、大身坯,点种扬场、榜地耠垄,地里、场里的活计都能做,就是有一样儿,说适办事儿直愣强硬,对雇的“活”(方言,做活的,工伕)管得很紧,该说就说,应训就训,有时候儿基至苛刻,虽然把家业操持得兴旺,却得罪下不少人。 因为这个脾气,“土改“的时候儿,一样儿是地主家儿的人,姨姥爷、姨奶奶、表大大都没咋挨整,大妈却挨批斗得房害,“上台”低头弯腰,挨打挨骂,下台耷拉着脑袋踅着边儿走道儿。
故乡记事·人物记·23·英喜哥(上) 我们尊称“姨奶奶”的我奶奶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2-26 22:04: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