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事·人物记·23·英喜哥(下) 到1966年,我姨奶奶、姨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2-27 22:04:16

故乡记事·人物记·23·英喜哥(下) 到1966年,我姨奶奶、姨姥爷、表大大、大妈先后去世,大妈的俩儿子,我叫英喜哥、太平儿哥的,成了孤儿。 我爸爸妈虽然从“四清”就挨整,陷入赤贫,但对英喜哥、太平儿哥哥儿辆,却怜惜之心不减,经常尽己个儿的能力照顾,做不了别的,当春秋换季儿,只要有余力,就给俩表侄做双夹鞋、棉鞋;英喜哥心里感动,经常上我们家儿来,看望表叔、表婶儿,我妈又让他把哥儿俩的旧衣裳带儿来,联联补补,又像件儿新的。 知不道是天生儿来的还是因为环境的原因,英喜哥忒老实,温顺,话少,上我们家儿来,跟父亲母亲说过几句“面儿上的话”,往下就是在炕沿一头儿闷着头儿坐着,母亲把他们哥儿俩的活计做完,离吃饭还远,就道了谢回去赶上吃饭,赶上吃饭,让吃就吃,也不会说给啥儿。有一回,是地震以后了,我们家儿还住在简易房里,看着已经三十大几的英喜哥走出临街的梢门,耷拉着脑袋闷闷离开,母亲心痛地跟父亲说:“你说英喜这孩子也真可怜,也没个姐妹子啥的,要是有个姐妹子的,也换个亲,不也是个人家儿,是个日子!” 换亲,是“散社儿”以前发生在很多农村“四类分子”也就是地主儿、富衣、反革命、坏分子的儿子闺女身上的婚姻现象。在那个年代,“四类分子”的子女受家庭出身影响,跟他们的祖辈、父辈一样儿,都是“贱民”,绝大多数儿小子都误了青春,打了光棍儿。但不管是贱民还是异类,当爸爸妈的总不愿意己个儿的儿子孤苦一生,有闺女的人家儿就千方百计地做闺女的工作,让闺女舍了对爱情、幸福婚姻生活儿的追求,嫁给同样儿身份、有闺女的人家儿的小子,换对方的闺女,当己个儿的嫂子或兄弟媳妇儿,有的知道心疼家里的姑娘,也会主动这样儿做。 但这样儿的婚姻,多一半儿不幸福,三里二庄儿经常有“哪家哪家换亲的姑娘跑回来咧”“哪家哪家换亲的姑娘看不上对象,到婆婆家过不了日子,吃药死咧”的传言。 然而,英喜哥虽然没有姐妹子给换亲,却迎来了世事的变迁。“四类分子”摘帽儿的摘帽儿、平反的平反,他们的子女,也得到了梦寐已久,跟庄里“成分好”的姑娘小伙子儿平等的身份。他们欣喜万分,更珍惜这多少年求儿不来,仅凭着勤谨、出力就能过上好生活儿的机会,下死力种地,或者不辞辛苦“赶圈儿集”,做小买卖儿,熬灯瞎火学修理机器、攒收音机、修电机等技术,“咋打得粮食多咋种地,啥挣钱做啥”;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就为着不再“在别人眼皮子底下活着”,就为着过上“跟一般大儿的一样儿的生活儿”! 三二年过去,英喜哥和太平儿哥的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哥儿俩勤谨老实,都是正道人,又有了钱,正当年的太平儿哥说上了媳妇儿,几年以后,过了岁数儿的英喜哥从界壁儿庄儿说了一位带着一个闺女的寡妇,也成了家。 随着岁数儿一年儿比一年儿大,英喜哥来我们家儿越来越少,直到断了来往。但我爸爸妈都为英喜哥过上了好生活儿、成了家欢喜,有时候儿说起来,好像卸下了一副压在心里的担子似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