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国外巨头斥资800多亿人民币落户中国!
在德国,“巴斯夫”的名头比奔驰、大众都要响亮。这家年营收超5000亿、屹立160年的化工企业,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你的生活中却处处都有它。

大到高端建筑里的吸音材料,小到智能手机上的光学薄膜,甚至女性护肤品中的活性成分、生鲜冷链中的保温材料,都有着巴斯夫的化工印记。
它不仅仅是一家化工原料供应商,在它手上,还握有超万项专利。
如今正在广东湛江建设其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这是巴斯夫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最大单体项目。
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当下,巴斯夫为何要在中国砸下重金?它的落户会给本土化工企业带来冲击吗?一起来看看!

1865年的德国,正处于欧洲工业新兴发展期,煤气厂商人弗里德里希正盯着小作坊里成堆的黑焦煤油发愁。
这时,他发现纺织业对染料的需求很大,于是将这些废煤渣重复利用开了一家染料小作坊,这就是巴斯夫的前身。
6年后,巴斯夫研制出了以红色等多种独特颜色的染料,一时之间成为合成染料领域的佼佼者。
1880年,巴斯夫成功合成出靛蓝染料,让这种曾经跟黄金一样贵的染料走向寻常百姓家,五颜六色的服饰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
进入20世纪,巴斯夫不仅成功合成了化工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将废料重复利用开始发展燃料、合成橡胶、涂料及其他原材料的生产。

两次世界大战,给巴斯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战时,海上被封锁,燃料出口被阻断,巴斯夫提前布局迅速转型生产化肥和燃料。
二战期间,巴斯夫更是成为德军的坚强后盾,军队所需的燃料和涂料大部分由它提供。这也导致它的工厂遭受了600多次空袭,几乎全被摧毁。
但巴斯夫没有被打倒,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变废为宝”的转化能力,积极开启重建和复苏。又在塑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制出尼龙、聚酰胺、Styroper泡沫、塑料水管等产品,畅销全球。
如今,巴斯夫已是全球超级化工巨头,拥有11万多名员工,239个生产基地,1750座建筑,200公里的铁轨和2500公里的运输管道。
它甚至还有自己的医院、港口和电站,简直就是一座完整的“化工之城”。
这也难怪奔驰、大众的盈利能力都拼不过它,毕竟,这种能将多产业、多领域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一体化生产体系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也就屈指可数。

事实上,巴斯夫与中国的渊源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1998年,那场席卷欧亚的金融风暴后,德国化工业出口严重受挫。

而此时的中国,正借着深化改革与开放后的东风,经济一路往上走,进口需求量也持续攀升,德国的化工巨头们纷纷将目光瞄向了中国,巴斯夫更是果断迈出在华投资第一步。
最近这两年,巴斯夫突然开始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背后原因主要是俄乌战争对德国的化工、能源影响太大了。
德国的天然气66%以上都要依靠从俄罗斯进口,巴斯夫的需求量占到了4.5%。
从2022年开始,俄罗斯多次缩减天然气供应量,导致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多次攀升,今年更是直接涨价三倍。
要是价格一直这么涨的话,巴斯夫最大的一体化综合生产基地说不定就要关门了,危机之下,巴斯夫急需找出路自救,于是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选择在湛江建立大型一体化生产基地。
为什么是中国?放眼世界,目前只有中国化工市场最庞大,份额占到全球化工生产总额的一半还多。
巴斯夫一向商业嗅觉敏锐,每次遇到危机都能找到新风向。
这次也不例外,选择湛江也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几乎可比肩韩国,还能辐射到东南亚,再加上湛江的能源成本相对较低,简直是现成的宝地。
除此之外,巴斯夫选择在中国建厂,也是看中了国内已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也是中国重视化工领域以来,第一个外商投资大项目,获得了中国方面的高效支持。而高斯夫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刚好能满足国内新能源行业对于创新、低碳产品的新需求。
巴斯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这次在湛江建厂,就是要把那套高度集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搬过来,扩大产能、降低生产成本。
巴斯夫这次的目标很明确,预计将之前出口到中国的产品,80%实现中国本地化生产。
此外,湛江基地生产的工程塑料、热塑性能聚氨酯这些产品,将精准服务于华南地区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和新能源行业。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巴斯夫这么大规模的入驻,会不会对我们本土化工企业造成冲击?

巴斯夫落户我国湛江,是其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这项大工程不仅对巴斯夫未来走向意义重大,也将对我国本土化工产业和区域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体化基地是分批建设的,目前首套工程已经投产,整个项目计划在2023年完成建设。

这次,巴斯夫引入100万吨乙烯,并将生产高端聚合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先进技术搬过来,还会提供低碳化、数字化技术,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该项目将生产超过100种化工产品,每一种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化”标签,能弥补我们目前做得不够好的产品空缺。基地投产以后,巴斯夫在亚太地区的收入占比可能会达到20%。
不过话又说回来,巴斯夫毕竟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企业,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碾压式的竞争优势,在促进我国产业链协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对本土的中小化工企业形成竞争压力。
但如果把目光放长远点,巴斯夫落户中国,其实是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预示着中国化工产业不用再“闭门造车”,而是能跟全球顶尖企业同台竞技,并在合作中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
对于本土企业而言,既存在竞争挑战压力,也是难得的学习与提升机会。
与其担忧“蛋糕被抢”,不如积极拥抱变化,要么在细分领域做出别人抢不走的独特优势。要么主动融入全球领先的产业生态里,跟着学习进步才是应对之道。
说到底,化工行业的“蛋糕”从来不是固定大小的,外资入驻,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到更大。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化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确定性加剧、深度调整之际,中国凭借着丰富的创新资源、超大的市场规模、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备的产业链等优势,让一些跨国大公司将长期投资押注在这里,这正是中国经济走向良好、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例证。
-END-
参考资料:
1,玖斋:《甩奔驰大众几条街!年入5000亿,手握万项专利,德国巨头落户中国》
2,Tech前沿:《全球化工龙头企业,连续12年位列榜首,德国巴斯夫实力到底有多强》
3,易简财经:《全球最大化工厂杀进广东!投资100亿欧,不顾总理反对》
作者:陈璐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