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

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此外,贝森特还预计中国或将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并且将把扩大稀土许可制度的期限推迟一年,这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磋商能达成共识,说白了就是美国终于认清楚了“对抗换不来好处”的基本道理,毕竟真要把关税加到100%,先扛不住的绝对是美国自己。 这则消息一出,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突然,毕竟前些日子还剑拔弩张,怎么突然就在马来西亚坐下来谈,还谈出了这么个结果?这背后其实是一笔谁都算得清的经济账。 贝森特这个人,本身是搞金融出身的,对数字和利益的敏感度远超普通政客。他宣布不再考虑100%关税,不是出于什么善意,而是冷静评估后发现,这把火要是真烧起来,最先被烤焦的可能是美国的自家后院。 有意思的是稀土这个点。很多人对稀土的印象还停留在“工业维生素”这个模糊的概念上,但它的重要性远超于此。从智能手机的芯片,到电动汽车的电机,再到精密制导武器的关键部件,都离不开稀土。 美国并非没有稀土矿,但加工提纯技术却高度依赖中国。中国若是在稀土许可制度上做文章,对美国的科技和国工业安全来说,无异于被扼住了咽喉。 这次磋商能将扩大许可制度的期限推迟一年,说明华盛顿也意识到,在这个领域主动权并不在自己手里,轻举妄动只会自断手脚。这就像一场牌局,对方亮出了一张你无法应对的王牌,你再怎么叫嚣也得先把手里的牌收一收。 再说说大豆,这可就不是什么高深的科技问题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和政治问题。2024年那126.4亿美元的订单,对美国豆农来说就是一年的希望和生计。 中国从2025年5月起的一粒不买,直接在美国农业腹地引发了一场地震。这不仅仅是订单没了那么简单,连锁反应才最要命。 美国政府为了所谓的“贸易公平”加征的关税,反过来作用在了自己人身上。农民们需要的化肥、进口的农机零部件,价格因为关税水涨船高,成本上去了。 另一边,最大的买家突然不买了,大豆价格应声暴跌。这一涨一跌之间,利润被挤压得干干净净。 密苏里州的农民就是个缩影,他们迎来了玉米的史无前例的大丰收,本该是笑开怀的时候,可仓库里的玉米换不来足够的钱,连明年的种子和化肥钱都成了问题。这种日子久了,谁还能坐得住? 这场在吉隆坡的磋商,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地点,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微妙的信号,双方都需要一个相对中立的场合来给彼此一个台阶下。 所谓的“非常成功”,大概就是双方都看到了对方的底线,也认清了自己的处境。美国发现,极限施压并不能让对方屈服,反而让自己的内部矛盾愈发尖锐。 那些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农民,他们的选票可不会因为几句空洞的口号就自动送出。当经济上的疼痛感传导到政治层面,任何决策者都不得不重新掂量一下政策的代价。 所以,这看似突然的转向,其实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它不是什么战略性的善意转变,更像是一次基于现实利益的战术性调整。 对抗的剧本演不下去了,因为观众(美国国内的相关产业和民众)已经不买账了,演员自己也快撑不住了。现在,关税的警报暂时解除,大豆的生意有了重启的希望,稀土的紧箍咒也松了一环。 但这究竟是一个长期缓和的开始,还是仅仅是为下一轮博弈积蓄力量的中场休息?未来的走向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盘大棋,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你觉得接下来双方会如何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