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欧洲现在被中国反制裁后知道痛了?当年中国被《巴统》和《瓦森纳协议》制裁的时候欧洲

欧洲现在被中国反制裁后知道痛了?当年中国被《巴统》和《瓦森纳协议》制裁的时候欧洲可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的,不仅支持,甚至还牵头制定了禁运标准,现在中国的大棒砸到了欧洲的头上,叫唤是没用的!   10月24日,法广报道称,马克龙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上表示,如果无法找到解决北京计划对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的方案,应考虑使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工具《反胁迫工具法案》(ACI)。   这话听起来唬人,但明眼人都知道,欧盟这是被中国反制裁反得没辙了,才搬出这种"纸老虎"工具来撑场面。   要论制裁的历史,欧洲可是中国的"启蒙老师"。上世纪40年代末,欧洲跟着美国搞了个《巴统》协议,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技术封锁,中国的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被卡得死死的。   后来《巴统》解散了,欧洲又牵头搞了《瓦森纳协议》,把限制范围扩大到民用技术,华为、大疆这些中国科技企业没少被他们整。   那时候欧洲多威风啊,觉得自己捏住了中国发展的命脉,可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反手就是一记重拳,直接打在了欧洲的七寸上。   中国这次反制裁的核心武器是稀土,稀土这东西别看名字不起眼,却是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从雷达导弹到卫星通信,样样都离不开它。   中国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技术,欧盟98%的稀土磁铁依赖中国进口。大众汽车每个月要从中国进口2000吨稀土永磁材料,没这东西,旗下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根本转不起来。   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其光刻机所需的稀土永磁材料几乎全部依赖中国。可以说,中国要是断了稀土供应,欧洲的高科技产业就得停摆。   面对中国的稀土管制,欧洲慌了神。马克龙威胁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但这个法案就是个"纸老虎"。要启动ACI,需欧盟成员国多数投票通过,且流程冗长,从提案、评估到实施,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内,欧盟产业链若无法获得稳定稀土供应,其损失将是实打实的。更尴尬的是,欧盟这个法案原本是用来对付美国的,可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欧盟一次都没敢用,现在却拿来威胁中国,这不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吗?   其实中国的稀土管制完全合法合规,只是禁止用于军事目的,民用领域该放的都放了。商务部早就明确表态,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同时也为合规的欧洲企业设立了"绿色通道"。   今年8月,中国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量达2582吨,是美国同期进口量的三倍,这说明正常贸易根本没受影响,欧盟的担忧更多是政治化解读。   要说欧洲现在的困境,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这些年,欧洲一直在将高污染、低利润的稀土开采和初炼环节转移到中国,自己则专注高端制造。   可现在中国掌握了稀土精炼技术,欧洲又想通过制裁把产业链夺回去,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欧盟推出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号称要在2030年实现40%的稀土本地化,但目前来看,这个目标遥不可及。   瑞典北部倒是开了个稀土矿,可提炼需要的萃取剂得从中国进口,技术专利也在中国人手里,就算挖出来矿石,也得运到中国提炼,再卖回欧洲,根本没减少依赖。   更讽刺的是欧洲一边喊着要"战略自主",一边却跟着美国对华搞限制。德国车企代表在欧盟内部会议上当场反对制裁,他们在华工厂每年要从中国进口近百万套零部件,制裁等于给自己断供。但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却一个劲地附和,理由是"要跟紧美国步调"。这种"窝里斗"的局面,让欧盟在应对中国反制裁时显得格外无力。   中国这次反制裁,不仅打在了欧洲的经济命脉上,还打在了欧洲的政治面子上。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欲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中方随即禁止其子公司向荷兰出口芯片,这一对等反制,是对"泛化国家安全"逻辑的明确驳斥。   德国外长原定的访华行程被推迟,原因是德方计划讨论的议题——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以及安世半导体问题——均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德方希望中方单方面让步,这显然不现实。   现在的欧洲,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以前总是欺负别人,现在被别人打了一拳,就哭天喊地。可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现实,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中国这次反制裁,不是要和欧洲彻底闹翻,而是要让欧洲明白,合作才能双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如果欧洲继续执迷不悟,非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那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毕竟,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级市场,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有"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强力支撑,而欧洲呢,除了一堆过时的制裁工具,还剩下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