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国把事情“闹大”了! 原来在香港发40亿美元债只是烟雾弹,真正的狠招是 在美

中国把事情“闹大”了! 原来在香港发40亿美元债只是烟雾弹,真正的狠招是 在美元市场上建立比美国更可信的资产定价体系,在美元的地盘上给美元重新定价! 中国在香港发40亿美元债这步棋,表面看是常规的融资操作,实则藏着在美元地盘上重塑资产信任体系的深意,所谓的“烟雾弹”说法,倒真戳中了这波操作的精髓。 毕竟谁也没料到,本计划借40亿的盘子,竟引来全球资本疯抢,最终认购金额飙到1182亿美元,是发行额的30倍,其中5年期债券的认购倍数更是冲到33倍。这场景堪比摆个小摊想借点周转钱,结果半条街的富豪都举着现金抢着要借,热度直接超出所有人预期,连美国那边都得盯着数据犯嘀咕。 能让全球资本如此狂热,核心在于中国债券早已用稳定性攒下了口碑,这正是在美元市场建立可信定价体系的底气。要知道国际资本向来是“用脚投票”的主,谁的资产靠谱、回报明确,钱就往哪流。 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近790亿美元,彻底扭转了去年净卖出的趋势,仅二季度就净买入585亿美元,创下阶段性高点。 到5月末,1169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权机构、商业银行、基金资管全来了,持有总量较2024年末足足增了2700多亿元。 像品浩投资管理(PIMCO)这样的国际顶尖固定收益机构,早就明确释放了对中国债券的积极信号,而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华尔街巨头,也都在453家直接入市的境外机构名单里。 这些资本显然不傻,他们看重的是中国资产背后的硬支撑。2025年6月末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110645亿美元,对外净资产38090亿美元,光外汇储备就有33174亿美元。 手里有这么厚实的家底,还债能力自然有保障,这可比某些靠印钞维持债务循环的经济体靠谱多了。更关键的是,中国债券的定价逻辑里,少了些不可控的“意外”。 就拿这次发行的债券来说,3年期利率定在3.646%,5年期3.787%,这个利率水平既符合市场预期,又暗含了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 要知道当时中美利差还挂着260多个基点,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9%到4.2%之间波动,中国1年期国债利率才1.3%到1.5%,但外资宁愿赚相对低一点的收益,也要往中国债市挤,图的就是“安稳”二字——毕竟没人想拿着高收益的票据,转头就担惊受怕踩雷。 反观美元资产的处境,早就没了往日的绝对吸引力,这更反衬出中国建立新定价基准的时机恰到好处。 2025年5月美国那场20年期国债拍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遇冷现场”,得标利率突破5.047%,是时隔多月再次站上5%大关,投标倍数却跌到2.46,创下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更尴尬的是,这次拍卖还是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财政部首次进行的长期限国债发行,本想靠它稳住市场信心,结果反而引发美债收益率飙升,美股、美元跟着遭殃,闹出“股汇债三杀”的局面。对比中国债券被疯抢的场景,美元资产的“信用滤镜”确实在慢慢褪色。 美国想拦却根本没法动手,这才是最微妙的地方。美元号称国际货币,核心卖点就是“自由流通、广泛认可”,要是真出手阻止中国发美元债,等于自己砸了“国际货币”的招牌——连主权国家正常融资都容不下,还谈什么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美国再急也做不出来。 其实这波操作早有铺垫,不是突然爆发的热度。2023年6月,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就出现近一年半来首次连续增持,当时持有规模达2.94万亿元,环比增加364.56亿元。 到2025年3月末,这个数字涨到4.3983万亿元,4月更是突破4.5万亿元,即便5月略有波动,长期增持的趋势也没改。这说明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信任是逐步积累的,这次40亿美元债的火爆,不过是这种信任的集中爆发。 而中国正是用一次次稳定的发行、明确的回报,在美元主导的市场里,悄悄建立起一套“以可信度为核心”的定价逻辑——不是靠货币霸权强推,而是靠实打实的经济韧性和债务纪律,让资本主动认可你的定价标准。 现在来看,美国急得跳脚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美元体系的根基之一,就是全球对美元资产的绝对信任,而中国正在用市场化的方式证明,还有更可靠的资产选择。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把中国债券当成“避风港”,当中国能在美元市场里用自己的节奏定价融资,美元的定价话语权自然会被慢慢稀释。 全球资本的选择已经很说明问题:1182亿美元的认购资金,本质上是给中国资产的可信度投了赞成票。这种用市场力量搭建的定价基准,比任何宣传都管用,也让美国陷入了两难——阻止吧,砸了自己的招牌;不阻止吧,美元的地盘正在被悄悄改写规则。这大概就是所谓“狠招”的高明之处,不用声张,只用数据和市场反应说话,在美元的主场里,硬生生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参考资料: 财政部在香港成功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券.--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