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株黄芪 一生坚守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白莲

11月19日,走进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个个航天搭载的黄芪种子培育瓶子排列整齐。研究员张秀娟带着学生专注地观测、记录、筛选,仿佛正与每一粒种子低声对话。

“我们选用航天搭载的黄芪种子进行繁育,目的是筛选出产量更高、活性成分更丰富、抗逆性更强的黄芪新品种,希望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科技力量。”张秀娟说。

2013年,张秀娟博士加入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开启科研生涯。

黄芪,作为我国药材市场的大宗商品和内蒙古特色药材,其市场需求在列入“食药同源”名录后大幅增长。自2015年起,张秀娟团队从黄芪活性成分合成机制研究入手,逐步拓展至基因组分析、航天搭载育种等领域,目前已筛选出3个航天黄芪优良品系。

“研究不是最终目的,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发挥价值。”张秀娟说。

为解决黄芪种植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张秀娟团队躬耕不辍,行路不止。张秀娟深刻认识到种植中药材与普通农作物的本质差异:前者对标准化和活性成分含量的要求极高,传统农业思维难以完全满足。于是,她带领团队另辟蹊径,探索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替代传统种植模式。

2021年以来,通过生物反应器,张秀娟团队成功建立了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毛状根生产体系,以及黄芪、赤芍、苍术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目前,中试放大实验正在进行中。

“在发酵罐中培养28天的黄芪,其活性成分含量是田间生长两年黄芪的10倍以上,经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的株系甚至能提高20倍。”张秀娟介绍,“这种生产方式全程标准化,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试种两年来,张秀娟团队在航天黄芪种植领域取得显著成果:陆续解决了污染防控、接种、通气、缠绕和pH值下降等一系列难题;开发专用微量元素肥,应用面积近2万亩;攻克黄芪红心病的病原鉴定与生防菌剂开发,研制出适用于种苗田的播种机械和切芦头专用设备……

但是,科研创新之路从不平坦。“当前生长效果仍不理想,可能还需要两年才能实现中试目标,但我们绝不会放弃。”作为特色作物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张秀娟,语气坚定地说,“下一步,围绕黄芪成果转化,我们要深化优良种质筛选评价,优化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加速产业示范推广,在内蒙古建设万亩级规范化种植基地,联合药企建立科研+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助力内蒙古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