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创新药企业生存与发展关键:形成药物对外授权能力

□川观智库研究员罗韬“我们近期实现2.1亿元的B轮融资,远超预期的1亿—1.5亿元。”近日,成都海博为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海博为)创始人李英富接受川观智库采访时坦言,“这次融资我们接洽了几十家机构,最后确定了5家,目前投后估值14.1亿元。”超额完成B轮融资,对于一个尚未有产品入市的创新药企业并不容易。今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一、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均衡——二级市场(证券市场,这里指公开股票交易市场)生物医药板块热度颇高,超60家创新药企业股价翻倍上涨,一级市场(这里指非公开股权交易市场)则略显平淡。医药数据服务企业摩熵数科统计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有231起[不包含IPO(首次公开募股)和收并购],同比仅增长12%,而2025年上半年一级市场融资同比更是呈现下降趋势。一级市场相对冷淡,对于很多还未上市的创新药企业而言,有点艰难。但为什么海博为可以超额完成B轮融资?目前,一级市场投资人在生物医药领域最关心的是什么?对于中小创新药企业而言,海博为的融资经验有哪些可借鉴之处?带着这些疑问,川观智库与李英富展开了对话。药物对外授权能力是创新药企业融资的关键之一●国内外的BD能力、布局管线的价值潜力,以及团队的商业化能力是投资人关心的重点川观智库:一级市场从数据看略有回暖,但创新药企业的个体感觉还是不够,资金压力很大。李英富:是的。大概七八年前,医药行业曾有各种资本涌入,虽然带来一定泡沫,但激发了研发热情,也成就了现阶段创新药在中国开花结果。但目前看,一些企业估值不断打折、投资机构兴趣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之前的投资泡沫破灭,导致这些企业还没研发成功已经夭折,创新药企业存活5年以上的比例比较低。川观智库:既然泡沫正在破灭,您的企业为什么可以超额完成融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李英富:行业面看,一级市场融资略有回暖,我们也抓住了窗口期。企业面看,有几个因素是投资人关心的重点,也恰好是我们具备的,使得我们超额完成了这次融资。第一,有没有国内外的BD(主要指药物对外授权)能力。目前看,对纯做创新药的企业而言,想要营利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外BD,尤其是海外BD。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我国医保支付能力有限,如果创新药企业只瞄准国内市场,大部分产品营利能力并不高,自然很难吸引投资人。我们已有两个合作研发项目进行了交付,取得了几千万元收入。其中,与深圳市祥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创新药项目,在2024年5月获得临床批件,这个药物后经转让,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许可,进入国际市场。第二,布局的管线(指生物医药企业在特定时间点上所有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候选药物项目的集合)是否具备价值潜力。价值潜力意味着未来销售是否满足较大的临床需求,是否有国际BD的可能性。进一步说,是不是全新的靶点(生物医学领域中,能够被药物、治疗手段或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并作用的特定分子结构或生物标志物)、是不是国际同类最佳、有没有独特的技术平台、临床需求大不大、临床数据好不好……这些因素都要考虑。临床数据非常重要,因为这最终决定药物的临床价值。第三,团队的商业化能力。目前,投资人特别是市场化机构更加偏好具有国内外药企大厂背景的团队,如果是纯学术背景可能融资会更难。商业化团队的优势是整体研发思路更贴近市场,也更可能获得商业成功(比如药物对外授权获得收益)。同时,商业化的经验也能帮助团队建设,通过积累的业内人际关系,能更加高效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公司运营团队。川观智库:说到底,这些能力核心都围绕BD。为什么生物医药一级市场非常看重BD能力?李英富:这也是近两年出现的新趋势,BD为投资机构营利提供一种全新可能。现在有些投资协议会约定,企业如果通过BD拿到款项,要按照股权比例与投资机构分成;如果不直接分现金,就要提高老股东的股权比例。我们这一轮融资也有两个关键点:本身有过合作研发项目交付,验证了自己的BD能力,同时我们在融资中也有一定关于后续BD的条款,这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保障。川观智库:除了企业层面外,整个行业的投资趋势会有哪些新变化?李英富:整体看,投资机构对风险偏好愈发谨慎。这样的心态会带来一个变化,大家都愿意投中后期企业,而前期的投资会减少。中后期企业确定性高,无论是通过BD或者IPO,最后都会有比较好的退出通道,而这也变相挤压了早期创新药企业的发展空间。研发的目标和选题是药物对外授权能力的制胜之要●纯创新药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与国际一流公司的研发进行对标和竞争,并且要锚定临床需求大的领域进行研发选题,如肿瘤、减重、生发、疼痛等川观智库:一级市场非常重视BD能力,而这背后的底层能力还是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李英富:对,从研发角度看有两个关键要素需要注意。第一是目标,纯创新药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与国际一流公司的研发进行对标和竞争。即一开始就在海外有临床安排并进行一些头对头试验(医药领域中用于直接比较两种或多种药物或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方法)。第二是选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发领域,需要关注临床需求大的领域进行研发。肿瘤领域因为临床速度快、需求巨大,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在减重、生发、疼痛领域,也存在尚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比如疼痛领域,全球疼痛发病率约为35%—45%,据我所了解,中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美国每年因阿片类药物成瘾导致的死亡人数反超车祸死亡人数,临床上亟需安全、有效、无成瘾性的全新机制镇痛药,缓解阿片类药物滥用带来的危机。川观智库:研发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选择好了研发的方向,怎么确保研发更可能成功?李英富:前瞻性选择靶点。这既需要团队的经验积累和个人判断,也要非常重视临床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倒推公司的研发,从而选择适合的研发产品。川观智库:目前AI技术高速发展,通过AI制药有没有可能在研发领域弯道超车呢?李英富:短期看,还是比较难。目前AI制药更多在药物设计、药物筛选等领域。从我了解的情况看,真正用AI去进行药物筛选,到临床的成功率还是较低的。所以,对药物研发而言,AI更多的是辅助作用。不过,无论是我们公司还是行业,都在加强AI使用提升药物设计的效率上达成了共识。当然也不仅是AI技术,而是各种数字化工具的协同使用。川观智库:除了企业自身外,政府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精准帮助企业推动研发?李英富:生物医药企业本身专业壁垒高,要政府去判断企业潜力的确有难度,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一些拿到全国顶尖投资机构资金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增加融资补贴。这些市场化机构看的项目足够多,相对而言可以筛选出更加优质的标的,这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投资顾虑。第二,对一些出海交易进行税收减免。出海交易基本是卖给国际生物医药大厂,从事实上验证了管线和这个公司的潜力,政府应该扶持这类优质企业。此外,也应该看到,创新药从商业角度看是赚钱的,而且国际市场上这个行业被打压的风险较低,生命科学本身是常青行业,建议加大对这个行业的整体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