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有点懵。
他的福特蒙迪欧在东湖高架上刚出了事故,车头撞得挺严重,气囊都弹出来了。对方全责,他正想着接下来怎么办,结果一下高架,好几个人就凑过来报价。

“给你四千。”
“五千,拉我们那儿修吧。”
最后有个业务员出到七千,还承诺免费拖车、送代步车。杨先生这车是去年花一万块买的二手车,一看这条件,心动了。对方当场转了七千,车就被拉到了上城区一家叫“凯施汽修”的店。

店里给了他一辆smart代步,他觉得太小,换成了雪佛兰科鲁兹。事情到这儿,似乎挺顺利。
可没过几天,情况变了。

11月2日,汽修店联系他,说保险定损金额只有一万二三,返点七千之后,剩下的钱不够修车,这活儿接不了。对方提出新方案:按理赔金额的30%返点,大概三四千。杨先生一开始同意了,可回头一想,这车本身残值就不高,再修也不划算。

他不想修了,希望直接走“全损”,但这时,代步车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汽修店老板说,代步车用了就得收费,一天200。杨先生不认:“当初没说之后要收费啊,要是说了,我肯定不开。”他还车时还把钥匙带走了,后来才还回去。

“这钱我会还,但代步车的费用我不认。”杨先生说。

汽修店那边也觉得委屈,说是业务员没搞清楚定损价格,导致返点过高,现在修不了,只能协商。
一辆老车,一场事故,一笔看似“划算”的交易,最后成了扯不清的账。
修,还是不修?钱,该怎么算?
事儿还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