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的“后勤焦虑症”正在发作,而药方上只写着一个字:钱。
“后勤是美国对华威慑战略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军事网站“防务快报”刊登了一篇充满危机感的文章。
两位美国军事专家埃克·弗赖曼与哈里·哈勒姆在这篇署名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警告:数十年的忽视、成本削减、人员短缺以及维护不力和系统性衰退,直接削弱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威慑战略。
若不迅速采取行动,美国将面临“后勤灾难”。

01 美军的“后勤悖论”
表面上拥有全球最强大军事实力的美军,却深陷后勤保障的困境,这似乎是个悖论。
美国军事力量依赖于一个漫长而脆弱的船舶、飞机和补给站网络,这些在“战争最初几小时”极易成为中国目标。
文章强调:“威慑中国不仅需加强前线作战部队,还需建设后勤基础设施”。
这种后勤脆弱性并非新问题。五角大楼早在2019年就发布报告承认,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后勤保障体系已经严重萎缩。
当时的报告已警告:“美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直面一个能对军事供应链进行毁灭性破坏的对手了”,而相对于其他国防优先事项,联合后勤保障遭受了忽视和长期资金不足。

02 数字揭露的现实
美军的后勤困境有着清晰的数字烙印:
美国注册商船数量从二战时的超过6000艘锐减至今天的不足200艘。
军事海运司令部面临的严重人员短缺。
预备役部队平均船龄超过40年,这些船只多数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制造,其中一部分仍使用蒸汽推进系统。
美国交通部下辖的“预备役海运队”目前共约45艘船,船龄平均超过45年。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军运输司令部最多只能保证约200艘舰船能被投入到与中国的潜在战争中。
而要知道,美国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就动用了超过165艘舰船,且大西洋远比太平洋距离更近,海面情况也更太平。

03 太平洋:距离的挑战
太平洋战场的广阔带来了独特的后勤挑战。
如果与中国发生冲突,穿越太平洋比大西洋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大约在三周左右。而且航运路线可能面临更大的遇袭危险,后勤物流工作会变得更加复杂。
2022年美国海军关闭红山燃料库后,五角大楼承认对夏威夷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油料保障面临挑战。
该库原本可容纳1.87亿加仑燃料,是印太舰机的关键供给节点。其停用之后,美国不得不将燃料储备转移至分布式设施,但运输周期拉长、装卸效率下降,直接削弱了危机应对能力。
兰德公司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美军未能实现基地“分布式部署”、供应线“多样化疏通”,将很难在遭遇敌方第一波打击后恢复节奏。
尤其是关岛、冲绳等战略支点,虽被强化加固,但仍面临通信、电力、物流、电子战干扰等全维打击风险。

04 供应链的“中国依赖”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华盛顿对华技术封锁最疯狂的年代,美国国防供应链却深深地依赖中国制造。
五角大楼最新报告曝光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现实:从导弹防御系统到核潜艇零件,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命脉正被中国供应商牢牢捏在手里。
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美国导弹防御系统11.1%的关键供应商在中国,弹药生产线10.6%要仰仗中国工厂。
就连最敏感的核能领域,中国供应商数量(534家)也远超英国、日本等盟友。
中国控制着全球80%的稀土加工和60%的锂提炼,这些制造精确制导武器的“工业维生素”,美国连替代方案都找不到。
05 加沙码头的警示
美军近期在加沙临时码头项目上的尴尬表现,也为其后勤能力敲响了警钟。
预期耗费3.2亿美元、曾被美国总统拜登寄予厚望的加沙临时码头,在经历了搁浅、破损以及效率低下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之后,终于传出被停用并准备拆毁的消息。
这不但意味着美军海上补给加沙的计划印证了反对者的批评,是“纯粹的政治面子工程”,而且还折射出美军两栖后勤能力存在严重漏洞。
这个临时码头在5月16日安装后实际可用天数只有约25天,出于安全考虑,援助机构只使用了其中约一半的时间。
许多批评人士认为,美军一开始就知道这座临时码头的实际效果可能远远无法达到预期,花费巨资打造它的目的,就是给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政策提供“人道主义伪装”。
06 “要钱”的政治游戏
表面上,这些关于后勤危机的警告是关于军事准备,但其背后则是赤裸裸的预算争夺。
两位专家呼吁重新聚焦所谓“太平洋威慑倡议”。据文章介绍,该倡议是国会为亚洲事务建立的基金,但当前“被无关优先事项分散”。
他们呼吁优先支持后勤,“建立在中国导弹射程内作战所需的后勤网络”。
2025财年,太平洋威慑倡议预算接近98.6亿美元,涉及70多个子项目,表面看似积极。
但弗赖曼与哈勒姆指出,PDI已逐渐沦为“各种优先事项的杂烩包”,真正用于后勤和运输能力提升的预算占比过低。
这种关于“后勤就是胜负关键”的叙事之所以频频出现在权威平台上,其背后正是华盛顿政治生态的现实体现。
首先是军种之间的预算竞争。空军与海军在PDI中长期占据大头,而运输、后勤、基建类支出因缺乏“技术话语权”与“可视化效果”,在预算争取中屡屡落败。
其次是军工企业试图扩展自身业务边界。造船企业开始争取“海运支援舰”订单,工程承包商则以“印太前沿弹药库”项目寻求切入基础设施赛道。
最后是政治人物对安全议题的投机运用。
07 中美后勤发展的分水岭
就在美国为后勤问题焦虑之际,中国上周刚刚概述了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其中包括加速发展现代后勤,作为提升“先进作战能力”的一部分。
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提出建议。建议提到,应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
中美两国在后勤建设上似乎走向分水岭:一方在讨论基础能力的缺失,另一方则在规划更高水平的发展。
这种差异可能比装备差距更为根本。
美军运输司令部只有约46艘舰艇处于待命状态,这些船只老旧,接近服役期满。而美国商业航运业界虽然表面上支持五角大楼的整合计划,但实际上一到战时,美方难以确定私营运输公司是否真的会派船只涉险。
前美军运输司令部司令杰奎琳·范·奥沃斯特意味深长地说:“你可以做商业运输,但当你遭到枪击时就不行了。”
这句话道破了美军后勤困境的本质——平时与战时的巨大落差,才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