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大多数时候不能活在当下,人在吃饭,但心却不在吃饭上。可能是在懊悔昨天说错的一句话,也可能在担心下个月要交的房租。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却很少真正停留在此时、此地。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他经常说:“我活得特别累,脑子里像是有两个频道,一个在回放过去的失败,一个在预演未来的灾难,就是没有‘现在’这一台。” 我猜,很多人都是这样,身体明明在当下,精神却被时间绑架,成了“过去”和“未来”的人质。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是因为大脑天生就是个“时间旅行家”。它喜欢回忆,也爱幻想。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本来是个优势——记住过去的教训,预见未来的风险,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可现在呢?我们却常常把回忆变成折磨,把想象变成恐惧。
比如,你可能会因为五年前一次失败的演讲,到现在还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也可能因为担心三个月后的考试,现在就开始失眠。我们为“已经发生”和“还没发生”的事耗费心力,却忽略了唯一真实的——现在。

一、抑郁,是活在过去
昨日的太阳,温暖不了你今天的身体。困在抑郁中的人,总是活在过去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咀嚼。他们会把某一句伤人的话、某一个仓促的决定、某一次狼狈的跌倒,一遍遍拿出来,在脑海里反复摩挲。就像对待一件破碎的瓷器,总想着如果能重新拼接该多好,却忘了那些碎片早已划伤了自己。
这样的内耗,我曾经也是这样。晚上躺在床上不断的在脑海中翻腾过去求职时一次次的落选,想起在重要的事情时那些没说好的话,想起许多个“原本可以”的瞬间。
直到后来我看了《情绪自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过去的经历患得患失,不肯翻篇,是对自己的最大惩罚,不要总是自己欺负自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岁月这条河,从来只能向前。与其在旧日的滩涂上反复搁浅,不如试着松开手,让潮水带走那些沉重的沙砾。
二、焦虑,是活在未来
焦虑,则像是一张写满“万一”的清单:“万一我失业了怎么办?”“万一他不喜欢我怎么办?”可你有没有发现,你担心的那些事,绝大多数根本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你也往往比自己想象中更有能力去面对。
我们总在为“看不见的风暴”做准备,却错过了眼前的风和日丽。
三、平静,来自于活在当下
那怎么才能回到当下呢?不是躺平,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把精力从“过去”和“未来”收回来,全部投入到眼下能做的事情上。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执着于时间,只会让我们错过真实的生活。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刻。
禅宗里有个有名的故事:一位学僧问禅师:“什么是禅?”禅师回答:“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学僧不解:“这谁不会?”禅师微微一笑:“但很多人吃饭时想着一千个烦恼,睡觉时挂念着一万个计划。”

我们很多人不正是这样吗?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写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一切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心里。你怎样看待此刻,你就怎样度过此生。
几个帮你回到当下的具体方法:
如果你也想试着从“时间牢笼”里走出来,不妨试试这些简单的方法:
1、呼吸练习
情绪快要失控时,停下来,深呼吸三次。只专注于气息的进出,别的什么都不想。这就像是给你的大脑按一个“暂停键”。

2、身体感知
感觉一下你的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手摸到桌子的温度,风吹过皮肤的感觉。身体永远在当下,跟着它,心就容易回来。
3、一次只做一件事
吃饭时就吃饭,不看手机;走路时就走路,不听课程。专心做好眼前这一件小事,你会感到一种踏实的平静。
4、写“当下清单”
把“今天能做的事”写下来,一件一件去完成。不去想昨天没做完什么,也不去想明天还要做什么。
5、推荐两本书
如果你希望更系统地调节情绪,可以看看《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这两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都是从实际方法出发,帮你一步步从抑郁和焦虑中走出来。

写在最后
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当下——大脑天生爱跑,这是人性。但我们可以练习,一次次地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像锻炼肌肉一样,觉察当下的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
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心里那些沉重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变轻了。而那种轻,不是逃避,也不是麻木,是你终于愿意,让此刻如实呈现。
正如有人说的:“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尚未到来,你唯一真正拥有的——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