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上车靠勇气,开车靠毅力”的季节。一上车方向盘冰手、座椅扎冷,车窗一会儿就起雾……这时候,暖风就成了冬季出行的“续命神器”。但你知道吗?看似简单的“开暖风”,藏着80%车主都没搞懂的门道。有人开暖风比夏天开空调还费油,有人开了半小时车内还是闷得慌,更有甚者,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玻璃起雾、滤芯发霉……
今天兔兔就撕开“冬季暖风”的伪装,从原理到实操,把那些被忽略的功能和常见误区一次性说透。看完这篇,你会发现:原来暖风不是“按个键等热”,而是需要“精准调控”的技术活。

很多人以为,冬季开暖风和夏天开冷风一样,都是靠空调压缩机工作。这就大错特错了!燃油车的暖风本质是“废热利用”——发动机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原本会通过水箱散热浪费掉,暖风系统相当于给发动机接了根“热水管”,把冷却液的热量导出来,再通过鼓风机吹进车内。
而空调制冷才需要压缩机介入(消耗发动机动力,间接费油)。所以理论上,冬季开暖风本身不额外费油(新能源车另说,后文详聊)。但为什么有人开暖风后油耗飙升?问题全出在“错误操作”上。

误区1:一上车就开暖风,越急越热不起来
冬天刚上车时,发动机刚启动,水温只有30-40℃(正常工作水温90℃左右),这时候开暖风,系统只能吹出“冷风”或者“温吞风”。很多车主急得反复调温度,反而让鼓风机高负荷运转,噪音大还费电。
正确操作:
上车先启动发动机,开窗通风1-2分钟(散掉车内积攒的冷气和内饰挥发的有害物质),然后关闭车窗,等水温表上升到中间位置(约5-8分钟),再开暖风。这时候吹出来的风才是真正的“热乎气”。

误区2:只开内循环,觉得“保温又省油”
内循环的原理是车内空气自循环,确实能快速升温,但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车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人容易犯困;更关键的是,车内湿度无法调节,空调滤芯会因潮湿滋生霉菌,吹出来的风带着霉味,还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
正确操作:
刚升温阶段:内循环3-5分钟(快速提升车内温度);
温度稳定后:切到外循环(引入新鲜空气),每15-20分钟切换一次内循环(防止车外冷空气直灌);
遇到堵车、外界空气差时:短时间用内循环,避免尾气进入车内。

误区3:温度调到28℃以上,觉得“越热越舒服”
人体最适宜的车内温度是18-22℃。如果调太高(比如28℃),车内外的温差会超过10℃,下车时容易感冒;同时,高温会让人体血管扩张、大脑供氧减少,反而更容易犯困;更隐蔽的是,高温会加速车内皮革、塑料件老化,缩短内饰寿命。
正确操作:
主驾温度设为20℃,副驾设为21℃(避免直吹面部),后排乘客可根据需求微调。重点是“体感温暖即可”,不是“数值越高越好”。
误区4:AC键必须全程关闭,开了就是浪费
AC键是空调压缩机的开关,燃油车开暖风时,压缩机本不需要工作,按理说AC键可以关。但有一种情况必须开AC:除雾。
冬季车内外温差大,玻璃容易起雾,这时候只开暖风反而会让雾气更重(因为暖风会先加热玻璃内侧的水蒸气,使其更易凝结)。正确的除雾方法是:AC键+外循环+暖风,压缩机工作能快速降低空气湿度,配合暖风烘干玻璃,30秒就能除雾。

延伸知识:
部分车型的“自动空调”会智能判断是否需要开AC除雾,手动挡车主记得遇到雾气时,先开AC+外循环,等雾散后再关AC,保持暖风。
误区5:停车前不关暖风,直接熄火走人
很多人习惯停车前不关暖风,觉得“反正熄火了,吹会儿也没事”。但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1. 发动机熄火后,鼓风机还在运转,会消耗蓄电池电量,长期可能导致亏电;
2. 车内残留的热量会让前挡风玻璃温度高于车外,夜间车内的水蒸气会在玻璃内侧凝结成水珠,第二天开车时玻璃模糊不清。
正确操作:
停车前3-5分钟关闭暖风(保持风扇运行),利用余温继续吹1-2分钟,既能降低车内湿度,又能避免蓄电池过度耗电。

场景1:后挡风玻璃除雾+后视镜加热
冬季后窗起雾同样危险,很多人只知道按后窗除雾键(一般是矩形图标带波浪线),但其实很多车型的后视镜加热功能和后窗除雾是联动的(按键图标是长方形带三条波浪线)。如果后视镜也起雾,无需额外操作,一个键解决两个问题。
场景2:新能源车暖风怎么开?和燃油车区别大了!
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余热,暖风全靠PTC加热(部分高端车型用热泵)。PTC相当于“电暖器”,功率高(3-5kW),开暖风每小时耗电3-5度,续航直接打7折。
新能源车暖风省电技巧:
优先用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局部加热比整车加热省电70%);
暖风温度设为20℃以下(每升高1℃,能耗增加5%-8%);
尽量用内循环(外循环会不断引入冷空气,需要持续加热);
热泵车型(如特斯拉、比亚迪部分车型)更省电,但低温(-10℃以下)时热泵效率下降,需切换到PTC辅助。

场景3:有孩子的家庭:暖风+空气净化=健康座舱
冬季车内空气干燥,加上暖气加速细菌繁殖,有娃的家庭可以在暖风开启时:
放一杯清水在车内(增加湿度,避免孩子鼻子干痒);
定期更换空调滤芯(建议每1万公里换一次,有雾霾地区缩短到5000公里);
开启空气净化功能(部分车型有PM2.5过滤+负离子发生器,能减少病毒、粉尘)。
四、总结:冬季暖风的“黄金公式”说了这么多,其实冬季开暖风的核心就三句话:
1. 等水温:别着急开,等发动机热了再吹;
2. 巧循环:先内后外,定期切换,避免闷车;
3. 控温度:18-22℃最舒服,别贪热;
4. 懂功能:AC键除雾必开,后窗/后视镜联动键别浪费。

最后提醒一句: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暖风都是“辅助工具”,安全驾驶永远是第一位。与其纠结“怎么开更省”,不如记住“怎么开更舒服、更健康”——毕竟,冬天能在车里舒舒服服喝口热茶,才是最实在的幸福。
如果你觉得我的这篇文章对你有用,不妨分享给更多开车的朋友,让他们这个冬天也能暖得科学、开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