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直言,在任何技术赛道上,只要中国团队入局,其他企业往往只剩两条路可走——要么主动退出竞争,要么转向其他业务领域,很难再守住原有市场份额。这一论断看似尖锐,却被2025年的一系列行业动态反复印证。 半导体领域早已呈现此格局。2024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收缩至323亿美元,而士兰微以3.3%市占率跃居全球第六,比亚迪首次闯入前十,二者成为全球前十中仅有的市占率提升企业,反观行业巨头英飞凌市占率则下滑2.9个百分点。 更具冲击力的是,2025年10月23日,美国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宣布全球裁员4%,超1400人受影响,其坦言对华出口限制导致营收承压,而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在成熟制程已超35%,中微公司等企业产品已进入核心供应链。 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领域同样上演“中国速度”。我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电池三大核心技术,让续航从500公里突破至1000公里,柔性电解质弯折2万次无损,安全测试零爆炸风险。 全球首座3200吨级全直流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交付,碳排放仅为传统船舶30%,直接填补国际技术空白。这些突破并非偶然,“十四五”以来我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是“十三五”的近两倍,为技术出海铺路。 黄汉森曾点出关键:美国擅长0到1的创新,中国则领跑1到100的落地。1770万工程师队伍、超3000亿规模的大基金三期,让中国在技术迭代中既能追速又能压本,这种硬实力支撑下,“中国入局即重构格局”已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