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T11价格出了,四个车型,17.99万到23.99万人民币,其实T11车身安全方面值得聊的地方挺多。之前给大家做过节目,几个浓缩点再重提一下,尾门气囊是一个行业普遍认为的首创行为,查了之前的一些概念MPV确实比奇瑞更早,但这个价位的量产SUV还真是行业第一次用到,另外,T11的白车身扭转刚度达到37300N·m/deg,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很多豪华D级轿车和全尺寸SUV水平。这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当车辆遭遇单侧坑洼或紧急避障,车身变形会更小,极限状态下,悬架工作也会更精准,电池模组和乘员舱更不容易受到次生应力的破坏,这是车辆安全的一个基础。
不过有一个技术点节目里并没有提到很多,就是关于奇瑞在车身用材的一些工程经验方面的一些心得,目前拿着磁铁吸这里吸那里的媒体,怎么说呢,这种行为不算错误,但引导出来的舆论可能会有错误的结论,因为钢材的工艺分很多层,有地方是构型的作用>材料,而有的地方则是材料的贡献更多,并不能断章取义说只要用到了多少兆帕钢的车就一定好,你还得看用在哪、用到点上了没有,而且光这些还不行,你还得看具体用了什么牌号的具体的材料,牌号对了也没用,焊接工艺的含金量和成熟度都会影响。而且老王在量检具还有测量闭环方面也认识不少朋友,比如他们跟我反馈的是,奇瑞在车身热成形件上引入的在线电阻监测焊点的质量体系还是不错的,这一点我看车圈还没开始讨论呢,这其实就是个前瞻点,并且我只是举了一个具像化的,还有很多抽象的,弄好了,就可以成为又一次的裂变宣发点。
这个议题我想一想,找个机会后续在一些品质话题中我们具体细细地分享,因为车身四大工艺信息密度特别高,任何开局就说什么“一个视频讲明白”这种博主基本可以直接关了,都是无聊的增熵行为,我的态度是,咱们争取每期只聊一个局部,那么既然聊到车身材料和焊接这一块,大家只需记住一点,就是这玩意儿还真不是单纯以材料论英雄,因为对工程来讲,或者工程师来讲,单单是对每个焊点的电流-时间曲线进行闭环控制,有的工程师要在这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并且终其一生仍然有他搞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在这辆车上,老王根据我短短几个月的调研,我也只能得出初步结论,说这辆车的确有一些车身方面的工艺方法论值得很多同行借鉴。
当然,提升到产品视角来看,这价格配合产品给到的配置以及奇瑞配套的技术团队来说,是有很多背书和赋能的。 所以怎么说呢,竞争力肯定是有的,但这车后续市场要想打好,还是需要很多维度的测评,因为这个价位买车的人还真的会去多维度考量,现在奇瑞要做的就是把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而不是用一些外行宣发去增加不透明度,这一点是宣发团队也好、产品发布会团队也罢,需要注意的,要把产品的“可解释性”做到极致,坦诚相见,自然不缺流量和订单。 车评精选汽场全开懂车老王



 
                         
                         
                        ![我的第五台奇瑞了,要求不高,能让我早点提到车不[大笑]风云t11风云t11上市让](http://image.uczzd.cn/11451323835398991774.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