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已经看不到中国超

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已经看不到中国超算的身影了。但这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中国主动选择不申报数据。 唐加拉推测,中国其实有3到4套超算系统达到了顶尖的E级算力(每秒百亿亿次计算),而且用的是自主研发的技术。 全球超算领域最近被一个“消失”现象搅起讨论——连续几期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曾经频繁霸榜的中国超算身影难寻。正当外界猜测是不是中国超算技术停滞时,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的一番话揭开了谜底:“这不是落后,而是主动不申报。” 他进一步推测,中国至少有3到4套超算已具备E级算力,且搭载的是自主研发技术,这番言论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超算的发展逻辑。 要理解这个“消失”背后的深意,得先搞懂全球超算500强榜单的游戏规则。这个始于1993年的榜单,评选标准是超算的Linpack测试成绩,简单说就是看超算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的峰值算力。 但问题在于,Linpack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超算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用于特定领域的超算,在人工智能、气候模拟、量子计算等场景的优化上投入更多,未必会把Linpack测试作为重点。 中国超算此前曾多次登顶该榜单,比如“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都曾是榜单上的常客,这些超算在气象预测、新药研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选择不申报数据,背后是超算发展重心的转移。2020年之后,中国超算研发开始更聚焦“实用化”和“自主化”。根据中国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超级计算发展规划》,超算发展的核心目标已从“比算力峰值”转向“强应用效能”。 以E级超算为例,作为全球超算领域的下一个里程碑,中国在2022年就宣布完成首台E级超算原型机研发,而到2024年,国内超算中心的公开信息显示,多套系统已实现稳定运行。 这些超算不再依赖国外芯片,而是采用自主研发的“申威”“海光”等处理器,操作系统也换成了国产的“麒麟”“欧拉”,从硬件到软件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可控。 唐加拉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这位长期关注全球超算发展的学者,曾参与过多套国际顶尖超算的性能评估。他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提到,通过分析中国超算中心的电力消耗、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以及科研论文中引用的计算资源,能间接推断出E级超算的存在。 比如,位于济南的国家超算中心在2023年扩容时,新增的机房面积和电力供应能力,刚好匹配E级超算的运行需求;而中国科学院在气候模型研究中发表的论文,其计算量需要E级算力才能在合理时间内完成。 这种“不参与排名”的选择,也反映了中国科技发展思路的转变。过去,通过榜单证明技术实力是必要的,但当超算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实际科研和产业需求。 中国超算目前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作用:在航天领域,用于航天器气动布局模拟;在生物医药领域,加速蛋白质结构解析;在新能源领域,优化电网调度和储能系统设计。这些应用场景对超算的稳定性、兼容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自主技术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全球超算格局也在随之变化。随着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都将E级超算作为研发重点,单纯的算力比拼已不再是竞争核心,如何将超算与实体经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关键。中国超算的“主动隐身”,或许正是为了摆脱榜单的单一评价体系,走出一条以应用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唐加拉在采访中还提到,未来超算的竞争将聚焦于“智能算力”,即超算与AI技术的结合,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 对于外界而言,中国超算从“霸榜”到“隐身”的转变,需要跳出传统的排名思维去理解。这不是技术的退缩,而是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当技术实力足够强大时,不再需要通过榜单来证明自己,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价值的创造中。这种转变,或许正是中国科技自信的一种体现。 本文信源:全球超算500强官网: 《科学》杂志对杰克·唐加拉的采访:-s-supercomputers-are-missing-top500-not-because-they-re-falling-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