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英伟达CEO对外公布 2025年11月6日新消息,英伟达CEO黄仁勋直接抛出重要观点,称“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他把中国的胜利归功于更有利的监管环境和更低的能源成本,同时批评西方充斥着阻碍进步的“犬儒主义”,他还担心美国各州可能产生的“50条新规范”会扼杀AI创新和竞争。 这话一出来整个科技圈都懵了,黄仁勋说的“有利监管”不是没规矩,而是中国走了中间路——既没像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那样对高风险AI管得过死,也没像美国那样各州各自定规矩。咱们按风险分级管控,台州用AI盯后厨卫生、长江用AI辅助河道治理,都是监管跟着实际场景走的实在例子。 能源成本确实是咱们的优势,雅鲁藏布江下游在建的超级水电站,规划年发电量能顶3个三峡,2030年才会部分投产。甘肃、贵州这些算力枢纽,对用国产芯片的数据中心给最高50%电费补贴,叠加绿电优势后,电价能降到0.4元/度左右,比东部便宜三成。 不过黄仁勋的话得琢磨琢磨,他说英伟达退出中国市场,但财报显示2025财年中国区营收占比还有13%。作为芯片巨头,他夸中国其实也是给西方提个醒,再乱搞监管封锁,只会让全球AI生态越走越远,毕竟中国已经靠开源模型和自主芯片趟出了路。 中国AI的底气不止这些,4000多家相关企业、全球近60%的AI专利申请量,还有百度官宣的4.3亿用户的文心一言,都是实打实的积累。但短板也明显,高端芯片还依赖进口,AI研究人才5.2万人比美国的6.3万少1.1万,基础研究沉淀还不够。 西方的“犬儒主义”其实是焦虑闹的,美国一边搞芯片限制,一边让各州定50条不同规范,企业刚适应就得改;欧盟想当规则制定者,结果《人工智能法案》落地难,AI企业融资远不如美国,创新自然被捆住手脚。 国际主流大模型中中文语料占比普遍不超过5%,咱们在高质量专业语料积累上还得加油。黄仁勋的话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西方监管的混乱,也提醒中国补短板。AI竞争是长期比拼,现在中美是“双强并立”,靠成本优势赢一时,靠核心技术才能赢长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