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不担心芯片、光刻机断供?可以说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都不担心,因为他们都摆烂了…
谈及芯片,如今已是全球瞩目的核心议题,尤其是美国发起的制裁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俄罗斯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便遭遇西方全方位围堵,半导体芯片、光刻机等关键技术产品被死死卡住脖子。
但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如此严苛的封锁,俄罗斯方面却始终显得从容不迫。
反观中国,每年手机、汽车等制造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对芯片的需求大到惊人,一旦遭遇断供便必须咬牙自力更生。
而印度、巴西等其他国家,却似乎压根没把芯片断供当回事。
这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核心在于各国芯片需求规模不同、技术发展路径迥异,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中,谁承担的产业重量更重,谁就必须在这场博弈中全力拼搏。
需求规模的巨大差异,直接决定了制裁效果的天壤之别,对俄罗斯而言,西方的芯片制裁更像是隔靴搔痒。
俄罗斯的芯片需求本身就小得可怜,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俄罗斯进口半导体设备及集成电路的总价值仅为20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仅0.1%,这样的体量在全球产业链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2024年,受制裁影响,俄罗斯CPU进口量更是直线下滑,全年仅进口3.7万颗,总价值4.39亿卢布,折合美元仅550万左右。
俄罗斯海关数据清晰显示,即便通过黑市等非常规渠道补充,芯片供应总量依然杯水车薪。
制裁确实导致芯片价格暴涨,从每公斤1411美元飙升至2730美元,近乎翻倍的涨幅虽带来阵痛,但并未触及国本。
关键原因在于俄罗斯的经济结构特点:能源、军工、航天是其经济支柱,民用制造业本就相对薄弱,对高端芯片的需求天然有限。
从民用领域来看,俄罗斯本土几乎没有成型的智能手机品牌,市场完全被进口机型主导。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小米以2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realme和TECNO分别以14%和13%紧随其后,本土所谓的组装厂,顶多只能承担外壳加工、电池封装等低端环节。
汽车产业的情况更为典型,本土品牌拉达汽车在街头随处可见,这些车型充满浓郁的机械时代特征,采用传统液压刹车、弹簧悬挂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简单到仅需几块基础电路板便能满足需求。
要知道,一款高档汽车往往需要几十颗芯片分别控制引擎、安全气囊等各类系统,而俄罗斯的拉达汽车仍采用钢缆控制刹车片,维修时只需千斤顶抬起车身便可手动调节。
在货运市场,九成以上的车辆来自中国,福田、东风等品牌随处可见,仅奇瑞汽车一年对俄出口就达15万多辆,占俄罗斯市场份额的6%。
这并非俄罗斯缺乏制造能力,而是其产业理念仍停留在上世纪,现代电子技术对他们而言更像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与俄罗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产业规模,2024年中国半导体出口额突破万亿大关,手机出货量稳居2亿部以上,汽车产量更是达到千万辆级别,如此庞大的制造业体量自然催生了海量的芯片需求。
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14nm工艺量产早已稳定,国产设备使用率从最初的2.5%飙升至15%。
正是因为需求基数庞大,一旦遭遇断供便必须全力突围,国家层面的补贴持续加码,企业研发投入从未停歇。
再看俄罗斯的微电子产业规模,2023年其市场规模仅为2890亿卢布,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中国几家中小型芯片企业的年产值总和。
西方制裁如同向大海中投下一块石头,根本无法掀起波澜。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类似,印度德里的摩托车制造厂,芯片仅用于简单的仪表维修;巴西圣保罗的电子产品组装厂以翻新二手手机为主,集成电路进口量少得可怜;非洲拉各斯的电子市场里,二手设备堆满摊位,更换一颗基础芯片便能应急使用。
需求规模的低下,让这些国家根本不受制裁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