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常年帮朋友选车的“民间车评人”,最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20万以内想买台增程车,既要续航不焦虑,又要智能配置够用,还得空间大,有合适的选择吗?” 说实话,2025年的增程车市场卷得厉害,但能把价格、续航、空间、智能这几点都兼顾到的车型,还真没那么多。直到我试驾了2025款星途星纪元ES增程版,这台16.28万起售,号称CLTC综合续航1645km,还带激光雷达和猎鹰辅助驾驶的中大型车,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搞清楚它到底是“只有参数”还是“实用好车”,我特意借了一台试驾车,实打实开了半个月。每天上下班通勤、周末带家人露营、甚至跑了一趟往返600公里的高速长途,把日常用车能遇到的场景基本都覆盖了。今天就用最真实的体验,不吹不黑,跟大家聊聊这台车到底值不值得买,哪些人适合它,又有哪些地方需要谨慎考虑。


横向对比来看,16-22万这个价位能买到的中大型增程车并不多。深蓝SL03增程版起售价稍低,但轴距只有2900mm,比星纪元ES短了100mm,后排空间明显局促;零跑C01增程版空间相近,但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不如星途背靠的奇瑞,售后网点也相对较少;小鹏P7i增程版智能配置更丰富,但价格贵了2万多,性价比稍弱。综合来看,星纪元ES增程版的“价格-空间-配置”组合,在同级别里确实有竞争力,但前提是你能接受它的品牌和可能存在的隐性成本。
核心体验:1645km续航真能兑现?增程器用着顺手吗?
对于增程车来说,续航和动力体验是核心,毕竟大家买增程车,图的就是“城市用电省钱,长途用油省心”。星纪元ES增程版的动力总成是奇瑞自研的1.5T增程器(最大输出功率115kW)+国轩高科磷酸铁锂电池组,有34kWh和40kWh两个版本,CLTC纯电续航都是205km,综合续航1645km。这些参数看着很亮眼,但实际用起来怎么样呢?


先说说日常通勤场景。我每天上下班往返55公里,全程开空调24℃,偶尔开音乐和导航,纯电模式下,一周下来还剩28公里续航,完全不用启动增程器,真正实现了“用电自由”。电费成本更是惊喜,家充电价0.55元/度,充满40kWh电池大概22元,能跑200公里左右,折算下来每公里成本才0.11元,比我之前开的燃油车每公里0.7元的成本低太多了。就算没有家充桩,用公共充电桩充电,每度电1.6元左右,充满也才64元,依然比加油便宜不少。
不过纯电续航会受环境温度影响,这是所有电动车的通病。我找了北方的朋友帮忙测试,冬天低温(-6℃左右)时,纯电续航会衰减15%-20%,205km的续航实际能跑160-170公里,虽然续航少了,但依然能满足一周通勤,只是充电频率会从“一周一充”变成“一周两充”,这个表现在同级别车型里属于正常水平,不用过于担心。
再说说长途续航表现。官方宣称的1645km综合续航,是在“满油满电+理想工况”下测出来的,实际用车中肯定会打折扣。我特意做了一次长途实测:满油满电出发,跑了320公里高速(平均车速105km/h)+80公里市区(拥堵路况),全程开空调24℃,结束后表显纯电续航剩余8公里,燃油续航减少了390公里,折算下来综合续航大概在1250公里左右。
虽然没到1645km,但这个成绩已经很出色了。大多数增程车的实际综合续航在800-1000公里,星纪元ES能跑到1250公里,意味着从北京到上海(全程约1200公里),满油满电出发,中途不用加油充电,直接就能到家,对于不想在服务区排队等充电桩的人来说,确实是“长途神器”。我还看到有车主分享,从苏州自驾到武汉,全程950多公里,到目的地还剩130多公里燃油续航,中途没进过服务区,彻底告别了续航焦虑。

关于馈电油耗,我也做了实测。高速馈电状态下,油耗大概在6.0L/100km,市区拥堵路况馈电油耗约6.6L/100km,这个油耗对于一台车长近5米、轴距3米的中大型车来说,表现相当不错。不过油耗和驾驶习惯息息相关,我用运动模式开了一段,馈电油耗直接涨到了7.9L/100km,所以“温柔驾驶”才能发挥它的续航优势。
增程器的NVH表现也值得一说。大多数情况下,增程器介入时的动静控制得不错,平稳巡航状态下,如果不是刻意去听,车内感知并不明显,风噪路噪依然是主要噪音源。但在急加速或高负载(比如高速爬大长坡、电量很低时强发电)时,增程器的声音和震动会变得相对明显一些,能清晰听到发动机工作的声音,但也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觉得特别恼人,比传统燃油车急加速的声音还是小和细腻一些。
加速表现也挺惊喜,官方给出的0-100km/h加速时间是4.6秒,这个成绩在增程车型里属于上游水平。但实际开起来,它并没有追求“极致推背感”,反而更偏向“平顺舒适”,这一点很符合家用车的定位。起步阶段,动力响应很迅速,但没有纯电车那种突兀的加速感,就算是新手或者不喜欢急加速的人,也能轻松驾驭。高速上时速120km/h再加速超车时,动力储备依然充足,踩下油门后没有明显的迟滞感,超车过程很从容,不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底盘方面,这台车搭载了“云台智能底盘”,前双叉臂独立悬架,后面是多连杆独立悬架,而且用了铝材减轻了簧下质量,这套悬挂配置在二十万以内真的很难找得到比它更好的车。我试驾时特意走了一段有细碎颠簸的乡村小路,底盘能很好地过滤掉路面的小石子和坑洼,传递到车内的振动很柔和,坐在后排的家人说,没有明显的颠簸感,比家里之前开的紧凑型车舒服多了。过减速带时,也没有硬邦邦的冲击感,余震控制得很好,不会让乘客觉得“颠得慌”。
不过也有两个小缺点要吐槽:一是转向手感偏轻,虽然城市驾驶很轻松,但高速行驶时缺少一点“厚重感”,需要稍微适应;二是运动模式下动力响应过于灵敏,市区拥堵路段开着容易“窜”,建议日常驾驶用标准模式更舒适。另外,选装了雪豹电控四驱系统的车型,在湿滑路面上的表现更稳,我在雨天试驾时,提速和刹车都没有出现打滑情况,抓地力表现不错,对于北方用户来说,冬天雨雪天气多,四驱系统还是很实用的。
智能与空间:猎鹰辅助驾驶好用吗?3米轴距够能打?
现在买新能源车,智能辅助驾驶和空间表现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点,尤其是家用车用户,既希望开车能更轻松,也希望家人坐得舒服、装得多。
先说说智能辅助驾驶。星纪元ES增程版的硬件堆料很足:全车配备30颗传感器,包括1颗超远距高精激光雷达、5颗高精毫米波雷达、12颗高清摄像头和12颗超声波传感器,再加上双英伟达DRIVE芯片,算力达到508TOPS,硬件配置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上游水平。这套被称为“猎鹰”的辅助驾驶系统,实际表现怎么样呢?




我在高速、城市快速路、市区拥堵路段都进行了测试,整体感受是“够用、靠谱,但不激进”,很适合家用车用户。在高速上开启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保持功能后,车辆能精准地保持在车道中间,跟车距离控制得很合理,遇到前车减速时,刹车动作很平顺,没有突兀的“幽灵刹车”情况。打灯变道功能也很好用,拨动转向灯后,车辆会自动观察周围环境,确认安全后平稳变道,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不用人工干预。
在城市里开车,360度全景影像和透明底盘特别实用,过窄路或者停车的时候,能清楚看到车辆周围的情况,就算是新手,也能轻松避免刮蹭。而且它的猎鹰辅助驾驶系统在狭窄路口掉头时,还能自主进行倒车打轮,尽可能保证效率和流畅度,轻松完成三点掉头,对于新手来说很友好。
不过这套系统也有局限性。首先,在非结构化道路(比如乡村小路、施工路段)的表现还不够成熟,车道线不清晰或者没有车道线时,车道居中保持功能会失效,需要人工接管;其次,城市道路的拥堵辅助功能还在优化中,目前只能实现跟车、减速,不能自动绕行障碍物,实用性不如高速场景;最后,厂家计划2025年实现全国更多城市的智能驾驶辅助覆盖,但具体效果还得看后续OTA升级的表现,不能盲目期待。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智能辅助驾驶只是“辅助”,不能替代人工驾驶,行驶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另外,车机系统是这台车的一个短板。很多车主反映,操作界面(尤其是地图缩放、应用切换、设置菜单翻页时)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卡顿、延迟,反应不够跟手。虽然不至于完全不能用,但确实影响使用体验。而且部分功能的入口比较深,二级菜单逻辑不够直观,需要时间适应。语音助手识别率尚可,但对复杂指令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还有提升空间。不过好消息是听说后续会有大版本OTA更新,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
再说说空间表现,这也是星纪元ES增程版的一大亮点。车身尺寸为4945mm/1978mm/1480mm,轴距3000mm,这个尺寸在中大型车里面属于主流水平。我身高183cm,调整好驾驶坐姿后,头部还有一拳两指的距离,腿部空间也很充裕,踩油门、刹车时膝盖不会觉得拥挤。座椅的包裹性不错,腰部支撑也比较到位,连续开2小时车,没有明显的腰酸背痛感。



重点说说后排,这才是家用车的核心。前排座椅调到合适位置后,后排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两拳多的距离,想跷二郎腿完全没问题;头部空间也够用,不会因为溜背车顶线条而感到压抑。就算坐三个成年人,也不会觉得挤得慌,而且后排中间没有凸起的地台,中间乘客的脚能放得很舒服,这一点比很多同级别车型做得好。
储物空间也很够用。门板上的储物格能放三四瓶水+一把雨伞,中控台下方的大储物盒能容纳钱包、钥匙、充电线等小物件,杯架还带有加热/制冷功能,冬天能暖饮料,夏天能冰矿泉水,这些小配置虽然不起眼,但日常用车很方便。后备箱空间也很大,放两个28寸的行李箱,再塞个婴儿车或者露营装备,还有富余的地方,一家人自驾游完全够装。不过溜背造型导致后备箱垂直高度一般,放大件物品稍有不便,但纵深不错,整体影响不大。
外观内饰与安全:颜值耐看吗?配置实用不花哨?
买车先看“眼缘”,星纪元ES增程版的外观设计属于“耐看型”,不浮夸但有辨识度,很符合家用车的定位。新增的“极光紫”车身颜色很有特色,不是那种艳俗的亮紫,而是带有细微光泽的质感紫,在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开在路上不容易撞色,还显档次。
前脸采用封闭式格栅设计,看着干净利落;中间是贯穿式LED灯带,晚上点亮后特别显眼,再加上两侧的像素点阵式LED显示模块,不管白天还是晚上,辨识度都很高。尤其是像素模块,能呈现不同的灯光效果,比如解锁车辆时会“呼吸闪烁”,很有仪式感,孩子看到后特别喜欢。



车身侧面线条流畅修长,溜背式车顶设计营造出一丝运动感,同时又没有牺牲太多头部空间。车尾设计简约协调,贯穿式尾灯和车头遥相呼应,下方的扩散器装饰提升了运动感,整体看起来很协调,没有多余的复杂设计,不管是年轻人开,还是长辈开,都不违和。
进入车内,环抱式座舱布局让人很有安全感,不会觉得空旷。内饰整体风格简约实用,取消了以前的贯穿式镀铬装饰,换成了新样式的双辐方向盘,看着更年轻、更有现代感,握感也不错,不会觉得滑或者硌手。用料方面值得肯定,车内能摸到的地方基本都是软性材质包裹,中控台、车门内侧等部位还采用了缝线工艺,提升了内饰质感。不过细节处理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一些按键的阻尼感不够均匀,中控台的接缝处缝隙稍大,这些小问题虽然不影响使用,但会影响精致感。
配置上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没有堆太多华而不实的功能。8.2英寸全液晶仪表盘显示清晰,车速、续航、能耗等关键信息一眼就能看到;15.6英寸2.5K悬浮式中控屏分辨率高,虽然偶尔会卡顿,但日常导航、放音乐、调空调等常用功能都很方便,就算是不太会用智能设备的长辈,教两次也能上手。
还有一些日常能用得上的配置:主驾座椅记忆、通风加热功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高配车型的零重力座椅,长途开车时调至该模式,能有效缓解疲劳,上次带父母跑长途,父亲坐在零重力座椅上睡了一路,说比家里的沙发还舒服;无线充电板虽然速度一般,而且手机容易发热,但应急用还是可以的。整体来看,内饰配置虽然没有太多惊喜,但胜在实用,都是日常用车能用到的功能。
安全方面,这台车做得也比较全面。被动安全上,高强度车身结构,从框架到车门,都用了不少结实的材料,关门的时候能听到“嘭”的一声闷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咔嗒”声,让人觉得心里踏实。车内还装了多个安全气囊,能覆盖前排和后排,万一发生碰撞,能起到不少保护作用。

主动安全功能也很实用,比如FCW前碰撞预警,要是前面有车或者行人离太近,会及时提醒你;AEB自动紧急制动更关键,要是没及时反应过来,系统会自动刹车,能减少不少事故风险。还有LDW车道偏离预警和LKA车道保持辅助,开高速的时候要是不小心偏离车道,方向盘会轻轻震动提醒,还能帮着把车拉回原车道,避免因为分心出问题。这些安全配置不是“噱头”,日常开车真能用上,比如有时候在市区跟车太近,没注意前车刹车,FCW会先提醒,要是还没踩刹车,AEB就会介入,这种“双重保障”能让人安心不少。
总结:谁该买?谁要谨慎?
综合半个月的实测体验,2025款星纪元ES增程版是一款优缺点很明显的车型,它不是完美的,但在16-22万这个价位里,确实是一台很“懂用户”的家用车。
它的核心优势很突出:16.28万起的价格能买到中大型车,空间宽敞,满足全家出行需求;1645km的综合续航(实际约1250km)解决了续航焦虑,城市用电省钱,长途用油省心;底盘悬挂配置高,驾驶体验舒适;智能辅助驾驶硬件扎实,高速和城市通勤能减轻不少驾驶疲劳;11月的购车权益也确实能降低购车压力。
但它的短板也不能忽视:品牌认知度和保值率不如一线品牌;车机系统偶尔卡顿,逻辑有待优化;部分细节做工还有提升空间;智能驾驶辅助在非结构化道路表现一般,城市拥堵辅助功能还需优化;置换补贴和免息贷款可能存在隐性成本。
所以,这台车特别适合两类人:一是想换新能源车,但担心续航不够,预算在16-22万,追求大空间和实用性的消费者,CLTC纯电205公里够日常通勤,综合续航够长途出行;二是家用为主,注重驾驶舒适性和安全配置,对品牌没有过高要求,更看重“性价比”的家庭用户,后排宽敞、储物能装,安全配置也到位。
而如果你是追求品牌影响力和保值率,或者对车机系统的流畅度要求很高,又或者经常开非结构化道路,需要强大的城市智能驾驶辅助,那么这台车可能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买车是大事,尤其是家用车,一定要去4S店实际体验一下。可以试驾感受一下动力响应、底盘过滤效果,坐进后排感受一下空间是否够用,操作一下车机看看是否能适应,再详细问清楚购车权益的细节,对比几款同价位的车型后再做决定。毕竟只有自己亲身感受过,才能知道这台车到底适不适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