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俄乌战争给中国提了个醒:一旦战争,导弹、无人机须“量大管饱”

如果你关注过俄乌战场的新闻,一定会对这样的画面印象深刻:漫天飞舞的自杀式无人机像蜂群一样扑向目标,而夜空中划过的巡航导弹

如果你关注过俄乌战场的新闻,一定会对这样的画面印象深刻:漫天飞舞的自杀式无人机像蜂群一样扑向目标,而夜空中划过的巡航导弹尾焰,则宣告着数百公里外关键设施的毁灭。这场持续已久的冲突,几乎成了各种导弹和无人机的“超级试验场”。

它用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案例,给我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一旦战争打响,这些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第一要务就是——量大、管饱!

为啥“量大”如此关键?因为现代战争的消耗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战争初期,可能很多人还停留在“几枚精确制导武器定点清除”的旧印象里。但俄乌双方用实打实的交锋告诉我们,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前线一个坚固的炮兵阵地、后方一座重要的桥梁、一个弹药堆积所,往往不是一两枚导弹就能解决的。

为了确保摧毁,也为了突破对方日益强大的防空系统,最有效的战术就是“饱和攻击”。

你想啊,对方一套防空系统,拦截能力是有限的。我一次打过去十枚导弹,你也许能拦下七八枚,但总有两三枚能命中目标。如果我一次能打过去一百枚呢?你的防空网瞬间就会被撕成碎片。这就是“量”的价值。

俄乌双方都曾出现过在短时间内打空导弹库存的情况,导致战线一度出现空白窗口期,这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时期看起来绰绰有余的弹药储备,在高烈度的现代战争中,可能几个星期甚至几天就会见底。 没有“海量”的储备,根本撑不起一场真正的硬仗。

那“管饱”又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源源不断的持续供应能力。

光有库存还不够,因为库存总会打完。战争一旦拖入消耗战,比拼的就是国家的战时工业生产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劲”。乌克兰能坚持至今,离不开西方源源不断的军火输送;而俄罗斯也将整个国家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开足马力生产导弹和无人机。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无人机。双方现在每天在前线消耗的侦察无人机和攻击无人机都是成千上万架。这种消耗速度,使得无人机从过去的高技术装备,几乎变成了“一次性消耗品”。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持续生产出这些无人机,谁就能在战场上获得持续的“眼睛”和“拳头”。 断了补给,再精锐的部队也会变成瞎子、聋子,只能被动挨打。

最后,导弹和无人机的“性价比”革命,改变了战争逻辑。

过去,一枚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巡航导弹,用来打击一辆几十万美元的坦克,是笔亏本的买卖。但现在,情况变了。大量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改装商用无人机,以其极低的成本,实现了对高价值目标的“非对称”打击。

击沉一艘价值数亿美元的军舰,可能只需要几架相对便宜的自杀式无人机和无人艇。

这种“白菜化”的智能弹药,让防御一方的成本急剧升高,彻底改变了攻防天平。这意味着,未来的军事准备,必须在发展高端“杀手锏”的同时,高度重视并能大规模装备这类低成本、可消耗的精确打击武器。

俄乌战场的硝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导弹和无人机不再是战争的“配菜”,而是决定战场态势的“主粮”。它们的储备数量和生产速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59
用户17xxx59 3
2025-11-18 15:18
为这篇文章点赞[点赞]。战争就是不能仁慈,应该是横扫千军如卷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