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奇葩!顾客用AI伪造图片申请“仅退款”薅羊毛?商家愤怒!

AI蹿红已经有两年,能力有没有进化到新的程度不好说,但用AI作恶的人,已经进化到新程度了。 媒体最近曝光了一系列利用A

AI蹿红已经有两年,能力有没有进化到新的程度不好说,但用AI作恶的人,已经进化到新程度了。

媒体最近曝光了一系列利用AI申请“仅退款”的例子,看得人相当愤怒...

(示意图)

大家都知道购物平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申请“仅退款”,申请后用户不需要把到手的货物退回,就能拿到退款。

(AI生成图片伪装衣服破碎)

一般来说,仅退款能成功都是因为货物破损到不能用的程度,或是和描述严重不符,商家在其中要担很大责任。

(用AI生成箱子破损的照片)

但在AI生图技术愈发成熟之后,利用仅退款的规则漏洞来薅羊毛,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的首选。

“得益”于AI生图的进化速度,现在申请仅退款的P图成本做到了极低。

(示意图)

有商家分享自己遇到过这样的事:买家发过来一张AI图,啥都不说就要退款。

但...因为图片生成太过离谱,和真实产品相差十万八千里,商家都忍不住当场吐槽一番...

有商家吐槽,用AI申请仅退款的人甚至不愿意掩饰一下,他就收到过有人发过来这样一段视频,说自己已经把商品丢掉了,申请仅退款。

但再往后看一段就会发现,这位买家所谓“丢掉商品”的视频后半段,很诡异地凭空多出一只手,明显是AI生成异常。

如果说这种愿意折腾一支视频出来的还算多少走心了,那下面这种生成图片后甚至没有去掉“AI生成”的水印,属于是重新定义“又蠢又坏”。

很多时候商家反过来都被气笑了,为了这点儿钱不惜一顿AI操作的到底都是啥人啊。

有些技术稍微精进一点的,会尽量掩饰一下AI的痕迹,发出一张比较还原现实的图。

虽然也有瑕疵,但这类人会发挥死缠烂打的不要脸精神,用自己无限的时间和商家拖延到底。

媒体采访了不少店家,发现用AI生成图片来申请仅退款的例子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商家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让对方上传商品另一个角度的照片或是视频。

众所周知,现在AI生成内容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大的瑕疵之一是,很难通过复刻,保持和之前给出图片的一致性。

(示意图)

比如这位商家遇到一位神人顾客,用AI生成衣服破烂的图片后,被商家指出是在AI造假。

顾客主动提出可以重新拍一张,发出来能看到,两张照片破损的样子根本不一样...明显是没法用AI做到完全还原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

当然,有些商家现在也学坏了,用AI图代替实拍来做商品详情的也不在少数。

(示意图)

有些商品本身是实拍,但在需要场景替换的时候,也会用AI来一键完成。

(示意图)

仔细看会发现有些图存在融合不自然、光影有瑕疵的情况,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普通人可能并不会去细细琢磨一张图片。

(示意图)

毕竟,本来商品详情图就高度依赖美工和设计,精修图已经是整个电商产业公开的一部分。

如今AI的普及只是大幅度推动了这个过程,让原本需要耗费人力和精力的修图过程也变得“无脑化”了...

(示意图)

这也引发了一部分针锋相对的讨论:如果买家用AI造假申请仅退款不道德,那商家用精修图和AI来营造商品的高级氛围,也是不道德的体现。

虽然在程度上没有“骗退款”那么严重,但这种歪风邪气被当做是行业默认的规则,又何尝不是一种欺骗。

(示意图)

AI诞生之初承载着人类对科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但在普及向大众后很快就面临争议。大家发现,AI具体到使用层面,出现的道德问题要远比想象得要多。

就拿电商这方面来说,AI 生成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电商行业的监管规则更新速度。

(示意图)

之前的 “仅退款” 机制、售后审核体系以及对商家上传的详情图片的审核,都是基于传统交易场景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AI造假的情况。

于是,当新技术催生新型欺诈手段时,旧规则的漏洞就被无限放大。

毕竟,虽然技术本身是无害的,但无奈可供人类发挥的空间实在太多...

(示意图)

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或许需要对AI内容进行更严格的标注和监管,比如AI工具开发商在生成图片、视频时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从源头为识别造假内容提供依据。

以及电商平台或许也可以建立 “AI 造假退款” 快速反馈通道,专门提供针对AI内容的举报措施。

(示意图)

现在看来,AI入侵电商可能只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措施有些没必要。

但从AI恐怖的进化速度能看出,总有一天,这些奇葩问题会变成日常。

(示意图)

如果到时候才反应过来,可能为时已晚了。你永远想不到,人类会利用新技术钻空子的能力,会在哪一天突然整出个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