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消费者在挑选 10 - 15 万元燃油车时,既希望车辆具备足够的科技体验,又不愿在实用属性上妥协,可市场中多数车型难以同时满足这两点。今年 3 月上市的奇瑞艾瑞泽 8 PRO(1.6T 版本),却在这一需求下展现出独特价值 —— 其指导价为 11.69 - 13.29 万元,全系搭载 1.6T 发动机,还将高通 8155 芯片、15.6 英寸 2.5K 中控屏及 L2.5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类常见于新能源车型的配置纳入全系标准,让 “科技不缺位、实用不打折” 成为可能。

在空间与安全这两个实用核心维度上,艾瑞泽 8 PRO 的表现可圈可点。2790mm 的轴距让车辆后排空间接近 B 级车水平,腿部活动范围充足,即便同时乘坐 3 名成年乘客,也不会有明显的局促感,能很好适配家庭日常出行或朋友结伴出行的场景;10 安全气囊的配置覆盖了前后排驾乘人员的关键防护区域,从正面到侧面、从头部到躯干,为出行提供了更全面的安全保障,降低了意外发生时的风险。这些基础配置的扎实表现,让这款车在实用层面具备了打动消费者的基础。

不过,艾瑞泽 8 PRO 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驾驶感受上,车辆在低速行驶阶段,变速箱偶尔会出现轻微顿挫感,尤其在 1 - 2 挡切换时,这种顿挫感更容易被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起步时的驾驶平顺性;底盘调校更偏向舒适性,能有效过滤掉路面的颠簸,让日常通勤更平稳,但在快速过弯时,车身侧倾会比较明显,对于喜欢追求驾驶操控感的用户来说,这样的表现可能难以满足预期。智能系统方面,尽管有高通 8155 芯片提供算力支持,车机启动速度仍有提升空间,而且当同时运行导航、音乐等多个应用程序时,系统响应速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偶尔会有轻微卡顿。舒适性上,车辆高速行驶时,A 柱区域产生的风噪较为明显,会干扰车内人员的交流,也会影响音乐、广播等娱乐功能的体验;后排座椅靠背角度对部分用户而言偏直,长时间乘坐后,腰背容易产生疲劳感。此外,奇瑞品牌当前的溢价能力比不上部分合资品牌,这可能会对车辆后续的二手保值率产生一定影响。综合来看,这些问题在同价位车型中较为常见,结合艾瑞泽 8 PRO 的定价和整体配置水平,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这款车共推出 4 个 1.6T 配置版本,限时红包价范围在 10.39 - 11.99 万元,不同版本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相关功能、舒适性配置及安全配置上。经过对各版本配置的逐一对比和分析,我个人认为舒适型是更贴合多数用户需求的选择:相比基础版本多投入 6000 元,不仅能获得包含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功能的 L2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对于经常跑高速或城市快速路的用户,这套系统可有效减轻长时间驾驶带来的疲劳感,让驾驶过程更轻松;同时,全景天窗、前排座椅加热等配置的加入,能在不同天气和季节提升乘坐舒适度 —— 全景天窗可增加车内采光,前排座椅加热则能在寒冷天气快速提升座椅温度,综合来看该版本的配置组合性价比相对更高。

实际体验艾瑞泽 8 PRO 的智能座舱时,能明显感受到它与传统燃油车的区别。全系配备的高通骁龙 8155 芯片,为车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运算能力,车机启动时间约 2 秒,即便连续下达多轮语音指令,比如 “打开空调、导航到最近的加油站、播放喜欢的音乐”,系统也能保持连贯响应,不会出现明显卡顿;15.6 英寸 2.5K 高清中控屏的显示效果清晰,色彩过渡自然,操作界面布局简洁明了,无论是点击菜单还是滑动屏幕,都能快速响应。此外,车机支持 HUAWEI HiCar、CarPlay 等主流手机互联方式,能快速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数据同步,比如将手机中的导航路线、联系人同步到车机上,避免了因设备不兼容带来的麻烦;搭配 50W 无线快充、智能电动尾门等实用功能 ——50W 无线快充可快速为手机充电,智能电动尾门则能通过感应或按键自动开启和关闭,进一步提升了日常使用的便捷性,让燃油车的智能体验向新能源车型靠拢。

将艾瑞泽 8 PRO 与同价位的合资竞品对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配置层面。同价位的大众速腾,智能配置仅停留在基础水平,车机系统功能简单,仅能满足基本的导航和音乐播放需求,缺乏丰富的交互体验;日产轩逸则在科技感营造上更为薄弱,车机屏幕尺寸较小,显示效果一般,操作流畅度也有待提升。而艾瑞泽 8 PRO 全系标配的高通 8155 芯片和 L2 +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使其在科技体验上超越了这些合资车型,更符合当下消费者对车辆科技功能的期待。

总体而言,艾瑞泽 8 PRO 在 10 万出头的价格区间,实现了科技体验与实用属性的较好平衡:充足的空间满足日常出行的载人载物需求,全面的安全配置为出行保驾护航,丰富的智能配置则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与趣味性。对于希望购买燃油车,又不愿在科技体验上做出过多妥协的消费者,这款车提供了一个均衡的选择。它的出现也说明,在新能源车型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燃油车并非只能局限于 “实用” 这一单一标签,通过优化配置组合、提升产品综合实力,依然能在市场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同时也为燃油车市场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