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工信部在武汉举办的“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全面启动。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我国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迈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更意味着一个规模超千亿的新兴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从应急救灾到海洋牧场,从低空经济到车联网,卫星物联网正以“无死角覆盖”的特性,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1. 顶层设计定调:从“专业领域”到“大众消费”的跨越
工信部8月发布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并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态规模应用。此次商用试验为期两年,核心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政策亮点:
开放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卫星物联网星座建设,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分销代理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
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卫星通信与5G/6G、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速非地面网络(NTN)技术研发。
2. 三大运营商“持牌入场”,产业链生态成型
2025年9月,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相继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中国电信则已实现消费级终端卫星直连服务覆盖2500万台手机。运营商的深度参与,标志着卫星通信从“国家队主导”转向“市场化竞合”,为下游应用爆发奠定基础。

1. 市场空间:从800亿到2000亿的跃升
2023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超800亿元,预计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15%,2029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其中,卫星制造、地面设备、运营服务三大环节占比分别为30%、45%、25%。
核心驱动力:
低轨星座密集组网:吉利星座、千帆星座等计划2030年前发射超1.3万颗卫星,单颗卫星成本降至千万级。
终端渗透率提升:2024年支持卫星通信的国产手机销量超1600万台,华为、小米等厂商加速布局“卫星直连”功能。
2. 应用场景:从“救命短信”到“万物互联”
卫星物联网的突破性在于广域覆盖+低功耗传输,其典型场景包括:
应急通信:灾害救援中实现无地面网络区域的实时定位与物资调度
智慧农业:通过海洋牧场传感器、无人机监测,实现养殖数据实时回传。
车联网:支持L4级自动驾驶车辆在偏远地区的高精度导航。

1. 上游制造:卫星批量发射催生“卖铲人”机遇
卫星制造环节受益于星座组网需求爆发,核心标的包括:
中国卫星:背靠航天五院,承担小卫星批量研制任务,2024年交付超73万片空间太阳电池。
上海沪工:子公司沪航卫星参与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建设,2025年低轨业务营收增长63%。
2. 中游运营:运营商与民企的“竞合博弈”
三大运营商通过“天地一体”网络布局抢占入口,民营企业则聚焦细分赛道:
华力创通:北斗导航+卫星通信双驱动,军用订单占比超60%。
达华智能:机构资金单月净买入5.47亿元,其高通量终端已应用于海洋牧场数据传输。
3. 下游应用:万亿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终端设备与行业解决方案商将直接受益于用户增长:
光迅科技:800G光模块核心供应商,受益于卫星互联网数据传输需求。
海格通信:军用北斗龙头,拓展民用低轨定位服务,2025年净利润增速预计超30%。
四、风险提示:技术、成本与政策的“三重挑战”尽管前景广阔,但卫星物联网产业仍需警惕:
技术瓶颈:低轨卫星高时延、多普勒频移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成本压力:单颗卫星发射成本仍需降至500万美元以下才能实现盈利。
监管不确定性:频轨资源国际争夺加剧,政策开放节奏可能影响商业化进程。

五、机构重点布局:8 只加仓股 + 15 只高增长股,附核心逻辑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机构资金动向和业绩增长预期是筛选标的的重要参考。结合数据宝统计,有两组标的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组:机构加仓的 “核心标的”(11 月以来净买入超 1 亿元)达华智能(净买入 5.47 亿元):卫星通信终端 + 海洋牧场应用,场景落地能力强;特发信息(净买入超 1 亿元):卫星设备 + 地面站建设,产业链布局完善;亚光科技(净买入超 1 亿元):船载终端龙头,海事通信需求爆发;上海沪工(净买入超 1 亿元):卫星发射配套 + 航天制造,绑定核心院所;立昂微(净买入超 1 亿元):半导体材料 + 芯片,国产替代核心标的。这些标的被机构集中加仓,核心逻辑是 “业绩确定性 + 行业地位”,属于产业链中的 “核心资产”,适合长期布局。

这 15 只标的中,12 只上涨空间超 30%,其中 3 只暗藏翻倍机会:
智明达(上涨空间 89.16%):嵌入式计算机龙头,受益于国防信息化建设加速,是高科技装备的 “智能核心”;光迅科技(上涨空间 70.04%):800G 光模块核心供应商,2026 年国内需求有望快速提升,带动业绩高速增长;臻镭科技(上涨空间 52.24%):核心产品受益于国内星座建设加速,性能优越,市场竞争力强。这三只标的不仅业绩增长预期明确,且机构给出的目标价上涨空间巨大,是短期弹性标的的核心选择。

卫星物联网不仅是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技术瓶颈突破,这个曾被视为“科幻”的领域,正成为资本竞逐的新战场。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关注卫星制造与运营商的“确定性增长”,也需警惕技术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互动话题: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启动,2000 亿市场正式拉开帷幕
1、您更看好上游卫星制造、中游运营服务,还是下游终端应用?
2、如果让您布局卫星通信概念股,您会优先选择上游制造还是下游应用?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