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没有看错,世界上最先进的“五代机”两侧机翼的上方,各有一个小小的翼刀。这个在“二代机”上常见的翼刀,居然出现在了“五代机”的双侧机翼上面。因为,前缘缝翼、前缘机动襟翼这样的先进的航空设计,简单地翼刀(铝合金片)早就被取代了。可是,中国最先进的“五代机”却依旧保留了看似落后的设计。 保留翼刀的答案就在空气动力学的复杂性中,由于现代战机利用涡流增升来提高飞行性能,而涡流使用不当反而会损害机体。就像美国的F/A18战机那样,边条翼产生的强烈涡流会直接冲击机体后方的V型尾翼,致使垂尾不断地抖振,长时间后会造成结构疲劳,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垂尾断裂。 面对涡流造成的这个问题,F22选择加强垂尾结构强度,硬抗涡流地冲击,代价是付出增加重量和重心偏移;歼20和苏57则是通过采用全动垂尾设计,配合鸭翼和可动边条翼,主动去打散、避开涡流,这就需要深厚的飞控技术底蕴;而F35选择锁死飞控,限制大角度攻角,牺牲了一定的机动性。 对于涡流这个航空难题,歼35的设计师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案~翼刀。这对小翼刀被布置在机翼根部,能有效破碎边条翼产生的涡流,防止对垂尾的冲击,几乎不增加战机结构的重量。 别看翼刀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其中的蕴含的工程学奥妙非常深厚。要让面积微小的翼刀高效地花开涡流,就要进行大量地风洞测试,角度有一度的偏差,效果就会有极大的差别。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翼刀,也可以被赋予其他的功能,比如说设计成电子战天线、敌我识别天线。 而歼35这个微小的翼刀设计,对战机隐身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对小翼刀的倾斜角度与垂尾接近,对正面隐身的影响几乎为零,侧面的影响也远不及歼20的腹鳍。更何况,这对小翼刀可以采用吸波材料也制作,进一步降低了雷达反射。 所以说,歼35的微小翼刀,看似落后过时,却解决了战机面临的飞行中涡流的难题,也并不影响战机的隐身效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