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对华连续抛出“两封战书”,第一封是总理府宣布提高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关税、减少免

德国对华连续抛出“两封战书”,第一封是总理府宣布提高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关税、减少免税配额,号召企业“多买欧盟自产”;第二封是外长临时取消访问中国,随后德国央行行长在法兰克福发出警告,如果对华贸易状况继续恶化,欧洲可能会考虑采取报复措施,但同时又表示要加强沟通,希望访问中国。 为什么这个时候动手?德国经济已经很久没有起色了。过去四年增长几乎停滞,工程、汽车、机械三大支柱不再坚强,企业投资保守、订单减少、能源成本高昂。选民感到焦虑,企业感到不满,政客们急需“找到出路”。于是用“中国产能与竞争力挤压欧洲空间”来聚集情绪、分散责难。更讽刺的是,默茨在野的时候把加税称为“愚蠢的保护主义”,现在换位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政治已经代替了逻辑来回答问题了。 钢铁加税看上去保护了上游,实际上下游最先受苦。汽车厂、设备商、零部件供应商的成本上涨;美国的高关税已经切走了一刀利润,国内又来一刀,供应链更加紧张脆弱。德国汽车协会公开表示,这样做只会使链条更加脆弱。 政策方向的改变也使得两国的关系更加强硬。外长临访取消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考虑报复”使市场神经紧张;但是德企知道,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后,新产品的上市周期就会延长,研发成本回收也会被推迟,现金流压力也会加大。 中国的回答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拍桌子。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台线材加工机在欧洲的报价为13万欧元,在中国的报价为2.8万欧元,两者之间的性能差距不大。这就是用德国的方法去击败德国,靠的是效率、质量、交付,而不是喊话。“中国制造”目前的关键词是性价比和速度。六年前中国对欧机械出口大约为200亿欧元,现在已经翻倍到400亿欧元,今年有望达到500亿欧元,而德国对华出现了罕见的逆差。 美国以及特朗普也得面对现实,关税治国破坏了西方的产业链。美国体量大、内需强、缓冲更足,德国不是。作为典型的出口型经济,供应链被砍一刀,整条线就要重新配置;车缺少中国的零部件,设备缺少中国的部件,工期被拖延,成本被推高,最后消费者买单,企业裁员,政客背锅,恶性循环加深。 中国的底气在于质量体系扎实、生产效率拉满,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稳住。曾经追着学,现在跑着领。德国人对工艺的痴迷和对标准的信仰如今已经被中国企业转化成武器,交付准、品控稳、服务快,让客户在现实中做出选择。关税挡不住长期的效率优势,这就是用德国的方法打败德国的办法。 “钢铁加税”带来的直接结果已经出现,上游护住的利润变成了下游的成本,订单谈判变得更加困难,资本开支也更加谨慎,工厂的扩建也变得更加保守。部分企业走第三国中转,交易成本增加,链条变长,风险加大,风吹草动就断。在世界上,慢比错更可怕,因为慢就是错失。德国的问题不是“中国太快”,而是“自身太慢”,在中国速度的衬托之下,十年前埋下的问题全部显现了出来。 过去中国是“买单方”,德国是“教授”,现在二者互为对手、互为伙伴。你有优势,我也有优势;你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可以给你方案,你愿意用吗?过度的保护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开放和务实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外界看热闹,市场看门道。两封“战书”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声势,但从长远来看就是体系与耐力的较量,谁的工厂更灵活、供应链更稳定、创新能力更快,谁就能掌握价格和利润。中国反制不靠喊口号,靠订单说话。德方最担心的,并不是对手发火,而是对手微笑着拿下下一单。 风向变了,工厂最敏感;政策响了,订单最诚实。抓住结构化机会的人,在下一个周期里会活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