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上海西岸国际科技消费嘉年华(WTCC)的聚光灯下,一家来自杭州余杭的AI公司——杭州红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熊AI”),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记忆科学核心产品“记忆熊”(Memory Bear)。这不是一款普通的科技产品,而是一套让AI“记住”对话、理解习惯,甚至预测需求的大模型记忆系统。

“我们想做的是让AI真正拥有像人一样的记忆能力。”红熊AI创始人兼CEO温德亮在接受采访时,一语道出“记忆熊”背后的野心。
AI的“健忘症”,有“药”可医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和AI聊天,第一轮你告诉它“我对海鲜过敏”,第十轮它却热情推荐你“今晚吃海鲜”。这不是AI不聪明,而是它“记不住”。
“目前的模型,本质上还是‘答完就忘’。”温德亮解释,主流大模型依赖的“长期记忆”机制存在天然缺陷——不该记的乱记,该强化的没强化,导致在B端严肃场景中很难使用。
红熊AI的解法,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重构。
“我们做了一套独立于大模型的记忆系统,把对话拆解成知识图谱,通过情景、事件、因素三个维度,还原出‘你’是谁、‘你’要什么。”温德亮打了个比方,“就像人不会每次看到海鲜都重新推理‘我能不能吃’,而是直接想到‘我过敏’。我们要让AI也具备这种‘下意识’,这是一种隐性认知能力。”

红熊AI成立于2024年4月,最初做的是底层技术中台。转折点发生在去年9月至11月。
“我们在做一个客服类型项目时,发现模型的‘知识遗忘’问题根本绕不过去。”温德亮回忆,团队尝试了很多技术方案包括上下文优化、外挂知识库、模型训练调参优化、增加长期记忆等各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我们索性放弃优化模型本身,转向‘模型+记忆科学’的路径。”
2024年四季度,红熊AI启动“记忆熊”研发。今年上半年,该系统与红熊AI原有的客服、营销、教育等平台融合,并开始产生营收。
业绩随之飙升——从最初预期的3000万元,一路调高至1.9亿元。
更令人意外的是,红熊AI决定在11月30日将“记忆熊”完全开源。“很多人觉得开源等于放弃竞争力,但我们认为,真正的竞争力是持续创新、是抓住客户痛点的能力。”温德亮说。
不只是“记住”,更是“理解”
“记忆熊”不只是记住“用户对海鲜过敏”,而是能关联到“早晨通勤习惯喝咖啡”这类隐性需求。
“比如你周一到周五习惯几点起床、到公司喝什么咖啡,天气冷了你可能想喝热的,热了想喝冰的……这些习惯可以被记忆系统捕捉,并形成长期记忆。”温德亮描述,“未来AI甚至可以主动帮你点好外卖。”
在B端场景中,“记忆熊”已在移动的客服系统中落地,实现98.4%的AI自助解决率,运维效率提升三倍以上。“我们只提取核心需求,AI解决不了再转人工。”温德亮说。

在AI赛道拥挤的当下,红熊凭什么跑出来?
温德亮总结了三点:一是能把复杂业务流程AI化,“这是又苦又累又脏的活”;二是能打通各类业务平台;三是能将数据转化为记忆,实现“知识记忆化”,也就是认知。
“很多客户是内部找了一圈供应商搞不定,才来找我们试试。我敢说:搞不定不要钱。”他说,“结果今年我们基本靠口碑传播,客户一个带一个来了。”
在温德亮看来,红熊AI的路径非常清晰:始终围绕“记忆”二字,让AI从“工具”走向“伙伴”。
“你什么时候感觉不到AI是AI,我们就成功了。”他说,“未来的AI应该是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见的。”
据悉,红熊AI明年将大力推动订阅制服务,预计将有50倍增长。而“记忆熊”的开源,或许正是红熊AI走向更大舞台的开始。
本文转自:杭州余杭区融媒体中心《看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