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神舟二十号乘组回家!有北斗精准定位,为何还出动大批人力搜索?着陆场北斗定位很精准,为何仍需千军万马搜救?

神舟二十号乘组终于回来了。让人担心了9天的神舟二十号乘组终于换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落地。全国人民的担心终于可以化作一

神舟二十号乘组终于回来了。

让人担心了9天的神舟二十号乘组终于换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落地。全国人民的担心终于可以化作一抹放心的微笑了。

只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今都有很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了,能精准判断飞船的降落位置,那为啥还需要很多人兴师动众,又是搜救直升机,又是搜救人员和地面车辆去地面寻找呢?难道北斗卫星不准?

其实早在月初几天,东风着陆场就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搜救演练了。每一次演练都是全系统全流程的,动用直升机、指挥车、搜救车、处置车和医检医救车等。

各类车辆在飞船到达之后,会迅速抵达预定地点,直升机精准降落在返回舱周围,工作人员工作娴熟地打开舱门,协助航天员出舱,并进行初步的医疗检查。

这里就有个问题存在了,既然都已经在落地之前知道飞船大致的降落地点,咋还如此兴师动众呢?派一些医护和转运车辆在落点附近等待就行了,尤其是搜救车辆,是不是显得有点多余?

其实啊,飞船的返回舱通常落点都在沙漠、戈壁等偏远地方,落点选择这里,为的就是远离人群集中地,减少人员聚集产生的不必要财产损失。而搜救队伍的任务,远远不止找到返回舱,而更大意义上是为航天员和返回舱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返回舱落地之后,警戒线拉起,之后对返回舱进行初步检查,对航天员身体进行评估。一切就绪之后,舱门正式打开。航天员出舱之后,由于长期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生活,需要工作人员协助转运,最后,返回舱内的重要物质需要整理,这一次就有那四只小鼠,返回舱本身也要吊装到运输车辆上。

一系列专业操作,都需要庞大救援队参与,各类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在这一次的救援队中,我们还看到了杨利伟穿着救援服饰,中国太空第一人都参与到了神舟二十号乘组的救援上,可见救援工作的专业性之强、环节之繁多。

因此,庞大的搜救队伍不是为了“盲目寻找”,而是为了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对于飞船的位置,其实从飞船在轨,直到转向,再返回地球的每一刻,我们都在掌握着飞船的飞行轨道、飞行速度等关键参数,可以这么说,飞船的轨迹地面指挥系统是了如指掌的。

当然,有一个时间段是例外的。那就是穿越黑障区。飞船以极高的速度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飞船与大气层摩擦产生上千度高温,这时候会在返回舱周围形成等离子鞘,这种等离子鞘隔绝了信号传播,会导致无线电信号中断,所以被称为黑障区。

一般在黑障区会经历5分钟左右的飞船与地面失联,虽然这时候与神舟飞船内部的通信信号中断,但依旧还能通过地面的搜索雷达跟踪到返回舱的轨迹。我们在直播中这一段时间基本会以电脑动画,或者热形象等方式,表现出来。

一旦穿过黑障区,通信就会恢复。

当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约10公里时,会打开巨大的降落伞进一步减速。这个主伞面积达1200平方米,在广袤的着陆场上空非常显眼。同时,返回舱自带的北斗定位系统也会开始工作,将精确位置传送给搜救团队。

所以,实际情况往往是:返回舱还没落地,地面搜救车辆和直升机已经提前在预估着陆点周围等候了。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既然技术如此先进,为何还要保留大规模人工搜索?

这就是我们保障体系的全面。明知道技术先进,但为了不发生万一,系统再可靠,也得人工来兜底。

就像这次神舟二十号飞船的舷窗裂纹,就不是系统侦测到的,而是人工复查时候发现的。所以尽管我们有北斗定位、雷达跟踪等多种技术手段,但载人航天任务必须考虑极端情况:如果返回舱的通信设备在着陆过程中受损,无法发送位置信息怎么办?如果降落伞出现异常,导致着陆点偏离预估区域怎么办?

这些情况下,人工搜索就成为了最后也是最可靠的保障。

另外,搜救队伍中的医监医保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对航天员进行初步体检,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这种人性化的关怀,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着陆场上浩浩荡荡的搜救队伍时,不应该质疑“是否多此一举”,而应该感到安心——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极致尊重、对安全的绝对重视,才保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