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保时捷卡宴的电子产品经理Dirk Assfalg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让不少车迷松了口气:
“音量旋钮、空调温度和风速的物理按键,不会从我们的车里消失。”
这句话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在如今满大街都是“一块大屏走天下”的智能汽车时代,却显得格外有分量。
你可能觉得奇怪:
现在连冰箱都能连Wi-Fi,汽车为什么还要保留那些看起来“老土”的按钮和旋钮?
难道不是越智能越好吗?
但如果你开过车,尤其是在高速上手忙脚乱调音量、或者冬天一边开车一边在屏幕上找空调温度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真不是“触屏”能完全替代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像保时捷这样的顶级品牌,明明技术不差、屏幕也不小,却偏偏要在中控台上“固执”地留几个物理按键。
这背后,其实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真实驾驶体验的尊重。
先说说现在的趋势。
打开任何一家新势力车企的发布会,几乎都能看到设计师站在舞台中央,指着一块横跨整个中控台的超大屏幕说:
“我们把90%的功能都集成在了这块屏里。”
听起来很酷,对吧?
但实际用起来,问题就来了。
触屏最大的问题,是你必须“看”着操作。
调个音量?
得低头找图标;切个空调模式?
得滑两下菜单;想切回导航?
可能还得退出音乐界面。
这些动作在停车时无伤大雅,但在开车时,哪怕只是分神一秒钟,风险就大大增加。
而物理按键不一样。
你不用看,手指一摸就知道在哪。
音量旋钮一拧,风速一拨,温度一调,眼睛始终盯着前方,手也不用离开方向盘太远。
这种“盲操”能力,是触屏永远难以复制的触觉反馈。
保时捷显然很清楚这一点。
他们最新的纯电卡宴,中控台装了一块14.25英寸的曲面OLED大屏,科技感拉满。
但你仔细看,空调温度、风速、音量,这三个最常用的功能,依然用的是实体旋钮和按键。
方向盘上也保留了控制音量、语音、电话的物理按钮,甚至还有两个可以自定义功能的“Joker按键”。
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
因为它们是驾驶过程中最高频、最需要即时反馈的操作。
Assfalg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到:
“我们从包括中国客户在内的全球用户那里了解到,大家始终希望车内保留这些按键。”
这不是工程师的主观偏好,而是大量真实用户反馈的结果。
尤其在中国市场,这一点更为明显。
中国车主对车机系统的使用频率极高,但同时也对操作便捷性要求极高。
堵车时调个温度、高速上切个歌曲、接送孩子时快速开个座椅加热,这些场景下,没人愿意在屏幕上点来点去。
保时捷听到了这些声音,所以选择“该智能时智能,该传统时传统”。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产品哲学:
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真实问题。
很多车企把“全触屏”当成高端的象征,仿佛取消按键就等于“进步”。
但保时捷的做法恰恰相反:
他们不追求表面上的极简,而是追求操作逻辑上的高效。
举个例子。
你用手机时,是不是也经常觉得某些App设计得很反人类?
点三下才能找到设置,滑五次才能关掉通知。
这种“伪智能”在车上更致命。
开车不是玩手机,容错率极低。
一个误触可能只是让你多点一次,但在高速上,可能就是一次事故的开始。
保时捷的选择,其实是对“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的尊重。这个词听起来很学术,其实就是研究“人怎么用东西最顺手”。
在航空、医疗这些高风险领域,物理按钮从来都没被淘汰。
飞机驾驶舱里密密麻麻的开关,手术室里的设备旋钮,都是为了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即时性。
汽车虽然不像飞机那么极端,但同样属于“高注意力需求”的场景。
保时捷作为一家从跑车起家的品牌,对驾驶专注度的理解,远比很多互联网背景的车企更深。
他们知道,真正的豪华,不是堆配置,而是让你在开车时感到安心、顺手、不被打扰。
当然,也有人会说:
那语音控制呢?
现在不是都能“动口不动手”了吗?
理论上没错,但现实很骨感。
语音识别在安静环境下可能很准,但在高速风噪、音乐声、孩子哭闹的复杂环境中,识别率大打折扣。
而且,语音指令往往需要精确表述,比如“把空调温度调到23度”,而不是模糊地说“有点冷”。
这对用户来说,反而增加了认知负担。
相比之下,物理旋钮一拧,冷热立现,简单直接。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才是最符合人类本能的交互方式。
有意思的是,保时捷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品牌。
奔驰在最新一代S级上,虽然中控屏很大,但空调出风口调节依然保留了金属拨杆;
宝马的iDrive旋钮历经多代也没被取消;
甚至特斯拉,在Model 3刚推出时取消了所有物理按键,结果用户抱怨不断,后来在Model S Plaid上又悄悄加回了部分实体按钮。
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在用脚投票。
消费者嘴上说着“要科技感”,但真用起来,还是更信任那些能摸得着、按得响的东西。
回到保时捷卡宴本身。
2025款卡宴无论是燃油版还是纯电版,都在智能化上做了大量升级:
16.8英寸悬浮中控屏、5G联网、AR-HUD、全场景语音、四区空调、Burmester 4D音响……
该有的都有。
但它没有为了“彻底数字化”而牺牲操作的可靠性。
这种平衡,恰恰是高端品牌和普通品牌的分水岭。
普通品牌追求的是“参数领先”,比如屏幕多大、芯片多快、功能多全;
而真正高端的品牌,思考的是“体验闭环”,从你坐进车里的那一刻起,每一个动作是否流畅、每一个反馈是否及时、每一个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
物理按键,就是这个闭环里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关键的一环。
最后,Assfalg在采访中还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永远’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说法。”
他没有承诺“永远保留物理按键”,而是强调“在用户需要即时反馈和精准控制的场景中,实体交互方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句话很克制,也很诚实。
技术会变,需求也会变。
也许有一天,触觉反馈技术足够成熟,虚拟按键也能模拟出旋钮的阻尼感;
也许语音识别真的能做到100%准确;
也许脑机接口真的能让你“想调音量就自动调”。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保时捷选择相信用户的双手,而不是盲目相信技术的承诺。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卡宴卖得这么贵,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买单。
因为它不忽悠你,它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
在这个人人都在喊“智能座舱”的时代,保时捷卡宴选择保留几个小小的旋钮,看似保守,实则清醒。
它提醒我们:
真正的进步,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变成屏幕,而是让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
开车,终究是一件需要专注和掌控感的事。
而那几个小小的物理按键,正是你在数字洪流中,还能牢牢握住的真实感。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辆新车宣传“全触控、无按键”时,不妨多问一句:
它真的更好用吗?还是只是看起来更酷?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