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祁驿
11月10日至21日,近200个国家代表齐聚巴西亚马逊腹地贝伦市,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届缔约方会议(COP30)。作为大会官方合作伙伴,长城汽车将提供100辆新能源车辆作为通勤用车,覆盖混动、纯电类型,承接各国政要、科学家及NGO代表出行需求,以零碳或低碳出行助力大会实现“碳中和办会”目标。

牵手COP30:新能源装备护航全球气候峰会
此次合作还包含两项氢能领域突破:长城旗下未势能源为“巴西首艘绿色氢能船舶”提供核心氢能系统,该船舶将在会场附近展示,未来还将随科考团队沿亚马逊河开展气候研究;今年8月抵达巴西的“新长征1号”氢能重卡,作为南美首辆氢能重卡,已联合巴西圣保罗大学启动道路测试,适配当地中长途物流场景,推动南美氢能交通落地。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气候会议,COP30聚焦1.5℃温控目标、各国新气候行动承诺等核心议题,巴西政府甚至临时迁都贝伦彰显重视。长城汽车的参与,既呼应大会“加速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也让中国绿色科技站上全球气候治理舞台。
从产品到生态:长城汽车的全球化进阶
巴西东北部的巴伊亚州,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的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抓取零部件,蓝色工装的工人围在生产线旁,用葡萄牙语交流着装配细节——这座今年8月竣工的工厂,是长城在南美的核心制造基地,初期年产能5万辆,货架上堆叠的零部件大多印着本地供应商的名字,本地化采购率超60%,已带动2000多名巴西人就业,工厂外墙“绿色工业计划”的认证牌匾,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此前,长城在巴西还只是“产品出口商”,近三年年销超2.9万辆,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9.8%;如今依托这座工厂,它实现了从“卖车”到“造技术”的跨越。在工厂的技术展示区,Hi4技术模型前围满了参观者:工作人员指着模型里的双电机系统,讲解如何实现“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魏牌蓝山智驾版的实车就停在一旁,车身上“低碳1级认证”的贴纸格外醒目,而坦克300Hi4-T则在户外测试区演示越野,车轮碾过泥泞路段时,仪表盘上的油耗数据始终稳定在低区间,这种“油电协同”的技术,正适配巴西从城市通勤到野外作业的多样需求。

品牌端的转变更直观,在里约热内卢的长城4S店,当地消费者卡洛斯正坐在哈弗H6GT的驾驶座上,指尖滑动中控屏,听销售人员用葡萄牙语介绍智能驾驶功能——这款在巴西工厂生产的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已跻身当地SUV市场前列,打破了“中国车=低价”的固有认知。
时代担当: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新范式
“这不仅是工厂,更是巴西汽车工业的升级动力。”在长城巴西工厂竣工仪式上,卢拉穿着深色西装,握着长城高管的手说这句话时,眼神里满是认可,随后他拿起银色签字笔,在首台下线的车型上签下名字,周围记者的闪光灯瞬间亮起——这种高规格认可,源于长城“价值共创”的模式:它并非单纯转移产能,而是将“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扎在巴西,比如未势能源向当地企业输出氢能技术,带动巴西零部件产业升级,甚至联合圣保罗大学培养新能源人才,让中国技术真正融入当地。

在逆全球化浪潮下,这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新路径。不同于单纯追求销量,长城用技术赋能巴西能源转型——其输出的混动技术,正帮助当地汽车工业摆脱“燃油依赖”;而赞助COP30的行动,更让中国车企从“市场参与者”变成了“全球气候议题共建者”。

从贝伦街头的新能源车,到亚马逊河上的氢能船舶,再到巴西工厂的绿色生产线,长城的每一步都紧扣“减碳”核心:Hi4技术让旗下新能源车碳排放较传统燃油车降低40%以上,巴西工厂的绿色制造工艺减少30%生产环节碳排放。这些细节,都在证明商业价值与环境责任能并行,中国品牌有能力用技术创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写下答卷。

当夕阳洒在贝伦的街头,长城新能源车载着参会者驶向会场,车窗外的亚马逊雨林郁郁葱葱,车内屏幕上“零碳出行”的字样与晚霞相映——这一幕,既是中国绿色科技的展示,更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治理的生动注脚。长城汽车的实践,正让“中国智造”从全球产业的“跟随者”,蜕变为“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