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造车朋友圈"又添重磅成员。东风猛士M817带着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强势登场,广汽也官宣"新型深度赋能"合作模式,鸿蒙宇宙的版图在2025年迎来新一轮扩张。但这场看似强强联合的盛宴背后,藏着多少真技术与伪需求?这两家传统车企能否借华为之力打破新能源转型困局?
合作模式大不同:是深度绑定还是技术采购?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东风和广汽选择的路径却大相径庭。东风猛士M817成为华为"HI Plus"新模式的首个试验品——这种被称为"化学融合"的合作,从产品设计阶段就植入华为技术,27颗高感知传感器+鸿蒙座舱5的组合拳,让这台31.99万起售的硬派SUV底气十足。其505kW综合功率的插混系统与智能越野模式,更是直接叫板传统豪华越野车。

广汽则另辟蹊径,提出"广汽智造+华为智能"的双核模式。据内部人士透露,这种模式除了不进入华为门店销售,几乎复制了问界的智选车套路 。这意味着广汽既能获得ADS 4智驾系统、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又能保留品牌自主权。但缺少华为渠道加持的"半糖合作",能否复制问界的成功?

数据给出残酷对比:采用智选模式的问界6月狂销4.4万台,其中M8销量超过理想L8近4倍 ;而广汽埃安8月销量同比下滑23.46%,东风新能源虽增长51.8%但基数仍低。合作模式的差异,或许已埋下销量分化的伏笔。
技术下放≠成功复制:华为ADS的"水土不服"风险
华为ADS 4系统在众测中展现的稳健表现,成为车企争相合作的底气。其"车位到车位"无断点领航功能,能在130km/h时速下实现AEB刹停,交互逻辑更是被专家点赞 。但东风广汽拿到的"同款技术",真能达到问界的水准?

问界M9的成功秘诀在于"增量降价"——增配4颗激光雷达的同时起售价下探至46.98万元,这种成本控制能力绝非普通车企能及 。反观东风猛士M817,虽然堆砌了大量硬件,但31.99万的定价能否覆盖技术成本?更关键的是,华为提供的是技术框架,软件调校、传感器融合等"软实力"仍需车企自己打磨。就像众测中表现最佳的地平线HSD,其优势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拟人化的决策逻辑 。
传统车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令人担忧。问界通过华为生态实现45EFLOPS云端AI算力与10亿公里训练数据的支撑,而东风广汽能否建立同样的数据闭环?若只是简单移植系统,很可能陷入"配置高体验差"的怪圈。

市场红海博弈:15-30万级已成厮杀战场
东风广汽押宝的15-30万市场,早已是新能源厮杀最激烈的红海。华为系产品已形成立体攻势:问界M5 Ultra以22.98万切入主流市场,上汽尚界H5更是把价格拉低至16.98万 。夹在中间的东风广汽合作车型,面临"上有问界下压,下有五菱追击"的尴尬处境。
消费者的"华为滤镜"也在消退。问界M8靠六座零重力座椅、智能尾箱管理等场景化设计打动中产家庭,而东风猛士的硬朗风格与华为智能的结合,能否找到精准受众?广汽计划推出的轿车产品,又如何与享界S9等华为嫡系车型差异化竞争?
更严峻的是品牌认知鸿沟。问界通过持续热销已建立"高端智能"标签,而东风广汽长期主打燃油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不足20%。当年轻消费者在展厅对比时,传统车企的品牌溢价能力恐怕难以抗衡华为光环。
华为神话难复制,破局需找新支点
东风广汽拥抱华为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在智能驾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单打独斗已难以为继。但问界的成功是技术、渠道、成本控制的多维胜利,绝非简单嫁接系统就能复制。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车企加入鸿蒙宇宙意味着更丰富的选择,但下单前不妨多问几句:这是经过深度调校的"定制版"华为技术,还是简单拼装的"标准版"?车企自身的制造功底能否匹配智能系统的要求?
这场合作潮最终考验的,是传统车企在拥抱新技术时的自我革新能力。若东风广汽能借华为之力完成从机械硬件到智能生态的基因重组,或许能开辟新赛道;但若只想靠"抱大腿"走捷径,恐怕只会沦为华为生态的边缘玩家。新能源市场的残酷法则早已证明:没有真正的技术融合,再粗的"大腿"也扶不起销量。你更看好哪家车企的华为合作模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