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汽车零部件到人型机器人核心:舍弗勒在新时代如何占位?

在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重塑的关键时期,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宣布与NeuraRobotics合作,共同开发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向新兴智能技术领域的战略转型,欧洲制造业在应对产业压力与结构转型中寻求新增长极的趋势。

舍弗勒计划到2035年在人形机器人生产中实现“四位数中段数量”的导入,并预计届时10%的集团销售额将来自国防、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等新业务领域。

对于一家以轴承、传动与汽车零部件闻名的德国家族企业而言,涉足人形机器人看似跨界,实则顺势而为。

近年来,欧洲汽车市场受到多重压力的挤压: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国内电动车转型成本高企以及来自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加剧,使得传统Tier1零部件厂商不得不重新审视增长路径。

舍弗勒的应对策略,正在从“配套”走向“自研+生态”。

公司高层提出到2035年,约10%的收入将来自“非汽车传统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国防工业。这种组合表明,舍弗勒的增长逻辑已从单一市场导向转向多元化的技术驱动。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三类”之一,和舍弗勒核心技术的很契合。机器人关节系统、驱动单元和高精度轴承都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部件。

舍弗勒原本为工业机器人开发的双列角接触滚子轴承(XZU),如今被改进为更紧凑、更轻量的版本,用于机器人肢体的柔性运动。这种“旧技术新应用”的思路,使公司能够以较低的研发门槛切入新赛道。

舍弗勒CEO克劳斯·罗森菲尔德(KlausRosenfeld)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正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效率与业务结构,与英伟达的合作便是这一战略的延伸。

舍弗勒已将其全球百余家工厂纳入NVIDIAOmniverse工业仿真平台,以实现数字孪生化的生产体系。这一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制造现场的部署创造了条件,也让公司在“自用+外供”的双重模式下建立了技术闭环。

舍弗勒已将所有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活动整合至由生产总监AndreasSchick领导的独立部门,并建立了跨地区、跨业务单元的协同机制,在欧洲、亚洲与美洲均设立团队。

舍弗勒的判断在于“智能与机械的融合拐点”已然到来。相比于传统的固定式机械臂,人形机器人具备更高自由度与学习能力,可以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完成任务,从而成为AI赋能制造的终极形态。

NeuraRobotics是德国新兴的AI机器人企业,技术优势集中在感知、语义理解和自主学习层面。通过与舍弗勒的合作,Neura将获得稳定的高精精度机械组件与执行单元支持,而舍弗勒则可借助Neura的AI能力加速其硬件智能化演进。双方的结合,本质上是“工业基因与AI灵魂”的融合。

从生态层面看,舍弗勒正在建立一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中心的协同网络。

与AgilityRobotics的合作便是这种模式的范例。后者以人形机器人Digit闻名,已被引入舍弗勒在Frauenaurach工厂的物料搬运项目中。

在该项目中,机器人需识别不同物体、规划抓取顺序,并在动态环境中完成自主移动。舍弗勒是使用者,也可以技术反馈方,形成了独特的产品共创闭环。还在生产端积极引入AI仿真与优化,通过数字孪生模型训练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制造环境下的行为模式。

换言之,舍弗勒正以自身制造体系作为“实验场”,为未来的产品商业化提供真实场景验证,“内生验证+外部供给”的方式,有助于其在激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确立优势。

舍弗勒对人形机器人的愿景并非局限于工厂自动化,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潜能将远超工业用途,涵盖医疗护理、物流、家庭服务及应急救援等多个场景。生成式AI的引入,让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与自然交互的能力,减少了编程依赖,也显著降低了应用门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