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告别格力“工资条”标签:王自如入职雷鸟的职业轨迹与双向价值!

一、王自如的职业沉浮:从标杆到争议,再到转型实干者1.成名起点:测评领域的拓荒者王自如的公众认知始于2010年的数码测评

一、王自如的职业沉浮:从标杆到争议,再到转型实干者

1. 成名起点:测评领域的拓荒者

王自如的公众认知始于2010年的数码测评视频,彼时互联网测评尚处空白,他凭借扎实的产品分析、清晰的逻辑表达,以及身处香港优先接触新品的优势快速出圈。2012年创办的ZEALER平台,一度成为国内智能硬件测评的标杆,其测评被视为“专业权威”的代名词,甚至获得雷军200万融资背书,巅峰时管理近200人团队 。这一阶段的他,是数码爱好者眼中“敢说真话”的行业先行者。

2. 争议转折:与罗永浩的“世纪对质”

2014年,因锤子手机T1测评引发的三小时直播辩论,成为王自如职业生涯的分水岭。罗永浩以“接受厂商投资却谈独立人格”的尖锐质疑,将焦点从产品争议转向测评公信力,一句“被包养就不要谈独立人格”的论断,彻底打破了他的“客观第三方”人设。尽管这场辩论被分析为“偷换概念的经典案例”,但舆论压力仍让ZEALER遭遇信任危机,也促使王自如开始反思职业路径 。

3. 格力转型:从流量符号到实干操盘手

2021年入职格力的跨界选择,让王自如再次陷入舆论漩涡。初期因“不关注工资条”“人格独立”等言论引发热议,被质疑“依附企业、背离初心”。但褪去流量争议后,他交出了实打实的业绩:作为数字化渠道改革负责人,推动“云网批模式”砍掉冗余环节,参与董明珠店建设,助力格力毛销差从18%提升至22%,净利润逆势增长32亿,成为传统家电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为保障项目机密,他甚至主动退网两年,用行动回应“只谈空话”的质疑。

二、雷鸟创新:TCL孵化的AR赛道领军者

雷鸟创新成立于2021年,是TCL电子孵化的智能硬件品牌,核心聚焦AR眼镜等产品研发,在光学、AI、材料、芯片四大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突破。凭借母公司华星光电的供应链优势与技术积淀,其AR设备全球市占率已跃居第三,2025年第二季度更以39%的份额登顶全球出货量第一。目前,雷鸟正处于“从中国造到中国定义”的关键期,与阿里联合开发的多模态大模型实现1.3秒行业领先响应速度,亟需在渠道拓展与用户教育上实现突破。

三、争议背后的成长:网友非议与个人沉淀

王自如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三类核心非议,而这些争议也推动着他的职业进化:

- 测评公正性争议:融资背景引发的“中立性质疑”,促使ZEALER从单纯测评转向咨询、维修等多元业务,完成从“内容平台”到“科技服务机构”的转型 ;

- 格力言论争议:“工资条话题”暴露了公众对“转型高管”的标签化审视,但他用渠道改革的实绩证明了自身脱离“流量符号”后的实干能力 ;

- 职业选择质疑:从测评人到企业高管的跨界被解读为“妥协”,但实质是他主动跳出舒适区,将产品洞察力转化为企业管理能力的探索 。

四、正能量视角:双向奔赴的新机遇

王自如此次入职雷鸟,本质是“个人积淀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匹配。雷鸟在技术上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但作为成长型品牌,其渠道建设、年轻化运营与用户教育能力尚需补强——而这正是王自如的核心优势:格力时期积累的全链路渠道重构经验、ZEALER时代沉淀的产品洞察力,以及对科技消费市场的理解,恰好契合雷鸟从“技术领先”到“市场领先”的战略需求。

从测评拓荒者到传统企业转型操盘手,再到AR新赛道的参与者,王自如的职业轨迹虽布满争议,却始终透着“主动进化”的韧性。雷鸟提供的技术平台与行业风口,或许正是他将“专业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的新起点,而这种在争议中沉淀、在转型中成长的路径,本身就是职业发展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