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

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抱团,不是普通的人情往来,而是一套近乎“系统化”的生存与扩张模式。 他们的抱团从招聘环节就开始布局,HR 岗位只要有印度裔坐镇,筛选简历时总会不自觉向同胞倾斜,甚至会悄悄把岗位要求调整成更贴合印度裔背景的标准。 面试环节更有门道,印度裔面试官常会给同胞透题,还会在评分表上着重标注 “沟通能力强”“团队适配度高” 这类模糊却关键的评价. 反观埋头搞技术的华裔,就算代码写得再漂亮,也常因 “表达不够流畅” 被卡在门外。 这种隐形的绿色通道,让印度裔在入职阶段就占尽优势,为后续的晋升铺路。 到了晋升赛道,这套系统更是玩得飞起,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就是典型例子。 1992 年进入微软后,靠着印度裔同僚的互相提携,从底层工程师一路爬到管理层,2014 年坐上 CEO 位置后,身边的核心团队渐渐被印度裔填满,连 2024 年砸 17 亿美元建印尼云基础设施的项目,主导的核心成员里也少不了同胞身影。 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接掌后,直接把 YouTube 交给了印度裔尼尔・莫汉,Adobe、IBM 的印度裔 CEO 也都有类似操作,等于用一张无形的人脉网把硅谷巨头的管理层连了起来,形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的效应。 斯坦福实验室的统计早就把这种失衡摆上了台面:亚裔技术骨干中 70% 的专利来自华裔团队,这些专利背后是无数个熬夜改代码、做实验的夜晚,可项目负责人里印度裔占比高达 82%,等于华裔 “造好了车”,印度裔 “开着车领功”。 而且硅谷 77% 的科技公司 CEO 被印度裔包揽,谷歌、微软、Adobe 这些巨头的掌舵人全是印度面孔,难怪有人调侃 “硅谷扔块石头能砸中三个印度裔 CEO”。 并且这种模式带来的生态扭曲正在显现,华裔工程师明明手握核心技术,却因为不擅长抱团,只能在基层打转,有数据显示,华裔在硅谷科技公司的晋升速度比印度裔慢 37%,很多人干到中年还是技术骨干,而同期入职的印度裔早成了顶头上司。 而且印度裔负责人常会把资源向同胞倾斜,华裔团队申请研发经费时层层卡壳,印度裔团队却能轻松拿到预算,长此以往,不少华裔技术人才要么回国发展,要么转投小公司,反而让硅谷错失了不少创新可能。 2025 年以来,Meta 直接解雇了印度裔 AI 团队负责人,特斯拉悄悄缩减了印度裔中层比例,摩根大通也调整了印裔高管的分管领域,硅谷印度裔高管占比从 2020 年的峰值 32% 降到了 27%。 连政策层面都有了反应,特朗普政府把 H-1B 签证费涨到 10 万美元,明着给印度裔进入硅谷设门槛,这背后全是本土员工和其他族裔的不满积累,裁员潮中失业的工程师刷着社交媒体,看着印度裔高管拿着 7910 万美元的年薪,难免会抱怨 “活是我们干的,好处全被他们拿了”。 其实印度裔的沟通能力和职场策略本是优势,但当这种优势和系统化抱团绑定,就变了味。 他们擅长把简单的技术进展包装成 “颠覆性突破”,把团队成果说成个人功劳。 反观华裔总觉得 “酒香不怕巷子深”,闷头做事却不懂自我推销,刚好给了抱团的印度裔可乘之机。 可职场竞争终究要靠真本事,Azure 云服务能成功,靠的是底层技术人员的攻坚,不是高管们的口才;AI 模型能迭代,靠的是数据和算法的积累,不是人脉网络的支撑。 现在硅谷陷入了两难:一方面离不开印度裔构建的管理体系,毕竟纳德拉们确实把微软带成了市值万亿的巨头。 另一方面又得解决生态失衡的问题,不然手握 70% 专利的华裔群体寒了心,迟早会带走核心技术。 这种 “会说的” 掩盖 “会做的” 的怪象,已经成了硅谷创新的绊脚石,再不想办法破解,说不定哪天就被重视技术人才的其他科技中心弯道超车了。 参考信息来源如下图:

评论列表

马拉蒂尼
马拉蒂尼 2
2025-11-20 20:41
白哥什么都干不了,只会上桌吃?